第2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及发展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节 第三节 现代贸易理论 当代贸易理论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一、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 贸易差额论主张政府控制经济活动,限制贸易发展。 贸易差额论主张政府控制经济活动,限制贸易发展。亚 斯密认为要使两国自愿进行贸易, 当·斯密认为要使两国自愿进行贸易,必须都获利。 斯密认为要使两国自愿进行贸易 必须都获利。 1776年亚当 斯密发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斯密发表《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简称《国富论》 (1)批判重商主义,创立“自由放任自由经济思想; 批判重商主义,创立“自由放任自由经济思想; (2)提出主张自由贸易绝对优势论,解释贸易成因。 提出主张自由贸易绝对优势论,解释贸易成因。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2.主要观点 2.主要观点 ◎ 一国家如果没有制造业发展就很难保持政治及经济独立地 位。 美国应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 美国应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使新建立的工业得以生存和发 展。 3. 理论评价 反映不发达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正当要求和愿望 不发达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正当要求和愿望。 ◎ 反映不发达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正当要求和愿望。 标志着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贸易理论基本形成 着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贸易理论基本形成。 ◎ 标志着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贸易理论基本形成。 ◎ 符合当时美国实际,目前仍是世界各国管理对外贸易的 符合当时美国实际, 当时美国实际 一种重要手段。 一种重要手段。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五、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学说 亚力山大·汉密尔顿(1757-1804) 亚力山大·汉密尔顿(1757-1804)是美国的政治家和金融 1791年 月向国会提交的《 家,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他在1791年12月向国会提交的《关于 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他在1791 12月向国会提交的 制造业的报告》 制造业的报告》中,提出对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对内主张政府 提出对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1.理论提出背景 1.理论提出背景 1776年美国宣布的是政治独立,经济上仍然依赖英国。 1776年美国宣布的是政治独立,经济上仍然依赖英国。 年美国宣布的是政治独立 出路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 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实行保护贸易政 家 葡 英 萄 牙 国 生产1 生产1单位布 4小时 6小时 生产1 生产1单位酒 2小时 12小时 12小时
2/3 > 1/6
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葡是英的 倍 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葡是英的1.5倍 生产酒的劳动生产率:葡是英的 倍 生产酒的劳动生产率:葡是英的6倍
6 > 1.5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 表示一国想 交换的进口商品 数量与愿意出口 的本国商品数 量之间的函 数关系。 数关系。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二)提供曲线与贸易均衡条件
棉布 G''
G
G'
E'' E E'
K
0
图2 相互需求曲线图
小麦
【问题5:英对小麦需求增加,美对棉布需求不变?】 问题5 英对小麦需求增加,美对棉布需求不变? 问题
国 商 品 家
美
国
英
国
小麦(蒲式耳/工时)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 工时) 棉布(码/工时)
6 4
1 5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三)绝对优势理论评价 1.绝对优势论科学性 1.绝对优势论科学性 提示国际专业化分工与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国际专业化分工与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 提示国际专业化分工与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 分析国际贸易产生及贸易所得的原因。 分析国际贸易产生及贸易所得的原因。 国际贸易产生及贸易所得的原因 反映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扩大对外贸易进行经济扩 ◆ 反映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扩大对外贸易进行经济扩 张的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张的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要求 2.绝对优势论局限性 2.绝对优势论局限性 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 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 特殊情况
三、约翰 穆勒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穆勒相互需求理论
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 《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 (一)国际互利交换比例范围的确定 假设:投入等量劳动和资本, 假设:投入等量劳动和资本,中日生产棉布和小麦数量见下表
棉布( 棉布(码) 中国 日本 1 1
小麦(公斤) 小麦(公斤)
1.5 2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论是现代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1. 理论的科学性 承认劳动创造价值。 ◆ 承认劳动创造价值。
◆ 更符合实际情况
2.理论的局限性 2.理论的局限性 假设条件苛刻、 ◆ 假设条件苛刻、静态分析
◆ 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且同质 ◆ 认为贸易大量发生在发达国家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四、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1890年,阿弗雷德·马歇尔在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提出。 年 阿弗雷德 马歇尔在出版的 经济学原理》提出。 马歇尔在出版的《 (一)互利贸易条件及贸易利益分配
棉布 1:1.5
英国不参与贸易区 2 互利贸易区
1:2
A
1
B
美国不参与贸易区
0
1
2
小麦 图1 互利贸易区
假设: 假设:2-2-1模型中,国际交换比例为呢绒:酒 = 1:1 模型中,国际交换比例为呢绒: 备注:数字表示单位产品投入的劳动力。 备注:数字表示单位产品投入的劳动力。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1. 比较优势理论简单数学模型 2. 比较优势原理 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 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 优势 劣势 劣势 一 惦 一 产品( 产品( 产品( 产品( 国 斥 生产
第
2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
2章
(三)相互需求原理 1.相互需求:一方出售商品是购买对方商品手段,即一方供 相互需求:一方出售商品是购买对方商品手段, 给同时形成对对方商品需求,供给和需求就是相互需求。 给同时形成对对方商品需求,供给和需求就是相互需求。 2.相互需求原理 国际交换比率是在两国国内交换比率范围内, 国际交换比率是在两国国内交换比率范围内,由相互需求 对方产品的相对强度决定的, 对方产品的相对强度决定的,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愈强烈 相对强度决定的 的国家,其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低, 的国家,其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低,必须用更多的本国产 品交换对方国家的产品,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反之亦然。 品交换对方国家的产品,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反之亦然。 【问题4:相互需求原理可以解释哪些现象?】 问题4 相互需求原理可以解释哪些现象? 问题
=>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 =>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 都可进行互利贸易
与发展中国家间, 与发展中国家间,与现实不符 认为各国均应实行自由贸易, ◆ 认为各国均应实行自由贸易, 与现实不符 忽视资源差异、 ◆ 忽视资源差异、规模经济影响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问题1: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 问题1 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
比较优势产品 比较劣势产品
势 原 理 比 较 优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3. 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
产 品X 甲 国 乙 国 1 2 产 品Y 2 4
备注:表中数字代表( 备注:表中数字代表(人/单位产品)劳动成本。 单位产品)劳动成本。 【问题4:甲乙两国是否可进行互利贸易?】 问题4 甲乙两国是否可进行互利贸易? 问题 结论:当两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相同时, 结论:当两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相同时,双 方不会发生互惠贸易。 方不会发生互惠贸易
【问题2: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是什么?能否进行互利贸易?】 问题2 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是什么?能否进行互利贸易
y
中国不参加 贸易的范围
A 1:1.5(下限) 下限)
1
日本不参加 贸易的范围
B 1:2(上限) 上限)
1.5
2
x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结论: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 结论: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用两国国内商品交换比例上下 限阐述贸易双方获利范围问题。当两国两种产品交换比例达到 上限或下限时,必有一方受损退出交易。因此, 上限或下限时,必有一方受损退出交易。因此,两国产品交换 比例只能在上下限范围内变动。 比例只能在上下限范围内变动。 上下限范围内变动 【问题3:总贸易利益既定情况下如何分配贸易利益?】 问题3 总贸易利益既定情况下如何分配贸易利益? 问题 (二)均衡交换比例的确定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结论: 结论:贸易利益分配取决于两国国内商品交换比例上下限范围 内的具体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本国国内交换比例, 内的具体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本国国内交换比例, 对本国越不利,分得贸易利益越少。相反,则相反。 对本国越不利,分得贸易利益越少。相反,则相反。
第
1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
2章
二、大卫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导火索:1815年 导火索: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 “谷物法” 。 谷物法” 【问题2:修订“谷物法”严重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问题2 修订“谷物法”严重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问题 1817年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 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 大卫 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