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学习目的:1.掌握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一些基本概念。
2.熟悉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优缺点。
3.了解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4.了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基础知识。
5.了解当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发展的最新特点。
学习重点: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2.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和里昂惕夫反论3.保护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国际贸易特点,揭示国际贸易规律和展望其发展趋势的理论知识基础。
一、自由贸易理论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第二阶段,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第三阶段,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第四阶段,是里昂惕夫反论所引起的对要素禀赋学说的扩展。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
其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这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
1817年,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论的国际贸易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李嘉图发展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
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三)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要素比例说又叫要素禀赋说,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
在《域际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阐述这一学说。
三个主要结论: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那些种类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也就是说,资本丰裕的国家将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反之,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四)里昂惕夫反论(Leontief Paradox)里昂惕夫反论全称为“里昂惕夫稀少生产要素论之谜”,简称"里昂惕夫之谜",由美国哈佛大学行政管理系经济学教授里昂惕夫(W· W·Leontief)提出。
他认为,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推断,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应体现出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点。
可是,当他在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美国的贸易结构时,却得出与此完全相反的结论,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因此,他认为美国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也就是说美国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
二、保护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 ( Mercantilism) 是社会出现分工和国家产生以后 , 经长期对外贸易的实践,于15世纪初形成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它代表了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资本阶级的利益。
它追求的目的就是在国内积累货币财富,把贵重金属留在国内。
重商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 (1) 一国的金银等贵金属的拥有量是其富裕与否的标志 (2) 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财富和货币是完全统一的,财富就是金银,是衡量国家富裕的唯一尺度;(3)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4)“顺差”是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尽量扩大出口。
重商主义分为两时期。
早期又被称为重金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W.Stafford,1554-1612)。
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司·孟(Thomas Mun,1571-1641),主要著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重商主义的政策和措施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
它们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的理论李斯特(F.List,1789-1846)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的学说。
1.对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1)指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2)批评古典派自由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
(3)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2.保护的对象与时间(1)保护对象的条件:①农业不需要保护。
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跃进的国家,距离工业成熟时尚远,才适宜于保护。
②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
③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
(2)保护时间:30年为最长期限。
3.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三)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它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出现了超保护贸易政策。
它的基本特点是既保护本国幼稚工业,又保护了国内高度发展的工业和夕阳工业。
三、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一)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1.国际分工的类型⑴垂直型。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分工,在贸易上的表现则是出口原料、进口制成品或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和加工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⑵水平型。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即指工业科技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既有部门之间的分工,也有部门内部的分工(生产专业化与协作)。
⑶混合型。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同一部分国家是“垂直型”国际分工,而同另一部分国家是“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世界上多数国家参加国际分工所采取的方式,实际上都是属于混合型的国际分工。
2.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⑴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进一步削弱。
⑵各国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互依赖正进一步加深。
⑶地区性自由贸易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日趋紧密。
⑷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⑸服务分工发展成为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
⑹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变化。
(二)世界市场的特征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它由各个贸易国和地区的市场构成,通过分工的形式而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国家与地区增多并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2.国际经济贸易与合作方式多样化。
3.国际货物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服务贸易日趋重要。
4.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趋于下降。
5.世界市场上垄断与竞争加剧,各国竞争战略与策略发生变化。
(三)世界市场进入的渠道和贸易方式1.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渠道选择企业进入世界市场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间接出口,二是直接出口,三是国外生产。
⑴间接出口。
指企业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国内的出口商或委托国内的代理机构,由其负责经营出口业务。
间接出口的具体形式:①专业进出口公司。
②国际贸易公司。
③出口管理公司。
④合作出口。
⑵ 直接出口。
指企业把产品直接卖给国外顾客 ,而不通过国内的中间机构。
直接出口具体形式 :①直接卖给最终用户。
②利用国外的代理商。
③利用国外的经销商。
④设立国外办事处。
⑤建立国外营销子公司 (Marketing Subsidiary Abroad) 。
与间接出口相比 ,直接出口具有以下优点: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直接地接触国外顾客,能深入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动态;独立完成各项出口业务,增加了企业对国外营销的控制权。
直接出口的缺点是:企业独立完成各道出口程序,要承担更高的费用 , 占用更多的资金;需求增加外贸方面的专门人才;脱离外贸公司,需要自己建立国外分销渠道。
⑶ 国外生产。
国外生产是具有生产某种产品能力的企业把生产移到他国领土上就地生产和销售。
国外生产已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渠道。
① 组装业务(Assembly Operation)。
组装业务是指生产企业在国内生产出某种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零部件,运到国外市场上就地组装, 完成整个生产过程。
然后将成品就地销售或再出口。
②合同制造(Contract Manufacturing)。
企业与国外某家生产企业签订合同 ,规定由对方按照本企业的要求生产某种产品,然后由本企业负责产品的营销。
③许可贸易( Licensing)。
许可贸易又称技术授权,指企业(许可方与国外另一企业(被许可方)签订许可协议,授权对方使用本企业的专利权、版权、商标权以及产品或工艺方面的专有技术(Know-how) 等从事生产和销售,然后向对方收取许可费用。
④建立海外合营企业(Overseas Joint Ventures)。
指企业与国外某一个或某几个企业共同投资在国外联合建立新企业共同管理、共负盈亏、共担风险。
⑤国外独资生产 (Wholly Owned Foreign Production)。
是企业进行国外生产的最高阶段,意味着企业在国外市场上单独控制着一个企业的生产和营销。
其做法有两种:一是在市场上收购现成企业;二是在当地投资,从头开始一个新企业。
2.贸易方式世界市场上的贸易方式是指在国际商品贸易中买卖双方所采用的交易方法或具体形式。
贸易方式主要由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式、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以及 EDI贸易方式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