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定古莲花池介绍

保定古莲花池介绍


布局
➢ 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 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 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 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 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 锦、洒然、不如、六幢、 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 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 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 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 林之美。
君子长生馆
➢紧邻北塘西岸,半面建在水上。它典雅洁净,超凡脱俗, 好似水中宫厅。正门高悬“君子长生馆”匾额,寓意君子之 德,如池中出淤泥而不染、历久繁茂的莲花,与世长存。
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清嘉庆
十八年(公元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
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
《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頫《蜀山图
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
七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
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为莲池碑刻的发 格
端。
法调 瑰高
宝逸
的、
永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恒法
之超
美绝
。的

莲池书院
•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在莲池北部建直隶省最高 学府莲池书院。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如章学诚、 祁韵士、张裕钊、吴汝纶等,开设西文(英语)、东文 (日语)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等。使学 院“声播四方”,吸引着“四方贤隽担簦负笈受业门下者, 趾踵相接”,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1952年11月22 日,毛泽东主席曾莅临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之所 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 国书院之冠”。
二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莲池景观的根本在 于“池”,即池与 其中的岛的结合及 池与周边景点和谐 统一的程度。从整 体看,莲池池与岛 的结合主要指池与 南岛,莲池有南塘 和北塘两个水面, 中间为岛,蜿蜒曲 折的溪涧绕南岛将 两塘连为一体,最 终形成的是一个山 嵌水抱的地貌结构。
三、藏露结合尽显涵蓄之美
➢ 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 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 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 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 的美称。
莲池美誉
➢ 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 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 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 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 为胜,因荷得名。
水东楼
建于乾隆行 宫时代,因 位于水之东, 故名,楼匾 是清末直隶 总督杨士骧
所书
由块石精叠
巧筑而成,
篇 留 洞
在灯烛照耀 下,可见幻 影迭生。洞
中及洞内岸
壁上,有乾
隆皇帝手书
的即景诗刻
石。
莲叶托桃
• 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 托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自然。传说八 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脱 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 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 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 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 位老匠人。
从古至今的变迁
➢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开凿,约建于公元 1227年至1234年。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 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 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 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 “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 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 也成了莲池的别称。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 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皇帝多次 出游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
莲池
园林特征
➢ 中国园林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 整的造景思维体系。造园之始须先有一个明确的 立意主旨,进而由之产生各种意境,所谓“景从 境出”。在进行掇山理水的同时,采用合适的造 景手段表现出其内涵,让游者从中玩味。
➢ 与西方文化的征服自然不同,中华文化讲求“天 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依此发展形 成了古典园林咏物喻人、君子比德的造园思想, 莲池十二景中运用和发挥是比较突出的。
一、“一池三山”追求“神山仙海”的深邃境界
➢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活变”,有法无式,无定 则,强调相地合宜。“一池三山”的模式又因环 境条件而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手法。而莲池对这一 模式的应用,则是相当巧妙的。莲池内的水面和 昆明湖等水面在面积上是无法比较的。
➢ 为营造“一池三山”的意境,除北塘中的宛虹亭 岛外,又在池西岸,即现在的君子长生馆西侧构 筑了小方壶和小蓬莱两座建筑,一起寓意传说中 的神山仙岛的意境,富有联想之美。
➢ 该馆为歇山五脊庑殿式 建筑,面阔五间,进深 二间,四周庑廊环抱。 隔扇门窗均为步步锦图 案,苏式彩绘雕梁画栋, 十分精美。正间前面突 出有罗锅脊抱厦三间, 抱厦之外有平台建于水 上。馆南北有配房,一 称小方壶,一称小蓬莱, 益增其古色古香、优雅 清幽之氛围。
碑刻长廊
• 莲池园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
四、疏密有致方显自然情趣
➢ 水面有南北两塘,北塘为主景所在,因此,北塘 沿岸,四面环绕建筑,这里是建筑的密区,相反, 南塘则建筑甚少,星星点点,这是疏区,反将树 木种植得郁郁葱葱。由此,南北两塘的空间更显 不同。北塘,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 置石也错落有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有 特置之石,如太保峰,接近于抽象雕塑,值得玩 味;又有叠山,如篇留洞,峰岩嶙峋,沟壑纵横, 又脉络分明,尽显山林野趣。南塘则不然,密植 松、柏、竹,使整个空间幽静深邃。有了疏密的 变化,莲池便有了节奏,有了音乐般的美感。
水榭回廊
玉 雕 麻 姑 献 寿
-
绿野梯桥
怪 石
五、动静结合展现园林生活意境
➢ 静即点,动即线。亭台楼阁等建筑为静;游廊, 园路,水道为动。莲池为小型庭院,以静态观赏 为主,就是在某一视点进行观赏。园内的主要观 景点有:含沧亭、宛虹亭、君子长生馆、蕊幢精 舍等。在一点上观赏的景色,也有静有动,或时 静时动。例如,位于含沧亭上,动态之景有“西 邑弥淼,东注石窦,湍飞流激,每凭风延咏,如 闻濯缨之歌”;静态则有如若西望,便是烟波之 水,一飞虹入水,接连诺大的荷叶翻卷的宛虹亭, 作为背景的是静谧,甚至有书卷气味的君子长生 馆。动之则有环形园路,曲廊弯之,又夹岸相对 的山坡直至水面,强烈对比更加衬托水面之宽阔。
➢ 藻咏楼的处理与此相似。藻咏楼是马鞍形双重檐 脊的五开间木构架建筑,分上下两层,体量较大。 但在其北面翠绿浓郁的松柏掩映下,虚化了其下 半身,弱化了易造成阻塞感觉的庞大体量。其南 临南塘。而南塘的驳岸处理用巨石堆叠,似立壁 百丈,尤合皴法,犹如千岩竞秀之态。
六、开闭结合突现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 藻咏楼亦高达数丈,下临深渊,以观峻岩,相得 益彰。古诗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立于楼上,下俯清流、远眺沧海,确为一得胜景 处。含沧亭是另一驻景点。由此平远而观,北塘 诸景尽收眼底。“水光潋滟景色新。”四岸景物 倒影入水;远观沧浪,听之亦铿然有声。回望弧 廊,漏窗掩映,虚实相间,且有处凌空而设,疑 之恍若画中。此其画意之美也。北塘为开敞空间, 而在其周围存有许多较封闭的小空间,如万卷楼、 花南研北草堂、蕊幢精舍、寒绿轩等。通过空间 的开合对比和大小对比,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景观 效果。
➢“春午坡,入门秀障也”。与众多园林一样,为求得含蓄幽 深,门前障山,使迂回曲折,避免一览无余,也从而使人更有 心游之赏之。这种挡是完全的藏,将其后景物完全藏之。倘无
此“坡”,院内景色尽收眼底,含蓄之感失之殆尽。
➢ 在主空间,水东楼,宛 虹亭与君子长生馆相去 不远,宛虹亭位于其间, 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个层 次。最初,水心为一 “笠亭”,体积甚小, 这样通过对比,突出君 子长生馆的位置及体量, 且在湖心为一点缀,浩 淼之水一亭一点,使水 更显开阔。
谢 谢
➢ 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 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 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 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 我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 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 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 西湖"的美誉。
整体概括
➢ 古莲花池 ➢ 地处河北保定市内闹市区,
正门坐南朝北,是保定古 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 艳”。 ➢ 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 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 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 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 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 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 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 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 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
明国时期-直隶图书馆 不如亭
昆园
观鱼台
六、开闭结合突现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 北塘周边景观汇聚了莲池景观的精华。作为景 观主体的宛虹亭岛,同时又是最重要的观赏点之 一。由此四望,大部分景观建筑的仰角相近。北 望高芬阁角度虽大,但其体架通透,更兼下俯清 流,水中倒影无形中扩大了外部空间;两旁更有 垂柳劲槐衬托,以相对弱化了阁的体量感。
藻咏楼
回廊
七、莲池的植物应用特点
➢ 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是很有特点的。莲池 则可概括为“莲竹二君子”。其中以莲花为盛, 采用大面积种植块的方法,作为决定全园风格的 基调植物,在全北塘种植,盛夏酷暑中锁定绿野, 突出绿、凉、红、香的神韵美。古诗曰:“接天 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借自然之形, 传自然之神,形成“天人合一”境界。更因其 “出于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君子品德, 形成了“历朝虽有改建,唯此贯穿始终”的建园 风格。寒绿轩对竹的应用,是最为成功的。丛丛 绿竹的作用一是遮荫,二是其形态和意韵从视觉 上给予人的清凉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