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分类汇编自然地理

高考地理分类汇编自然地理

2009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解析汇编 1<自然地理>读下表,回答问题。

表: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1.该海域沿岸A.存在上升流,为热带雨林气候 B.有暖流经过,为热带草原气候C.有寒流经过,为热带沙漠气候 D.盛行东南风,为热带季风气候 C 图10为大陆西岸四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2.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四个地点中1月份降雨较多的是A.甲B.乙C.丙D.丁AC3.甲、丁两地近海的洋流性质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主要是A.同属暖流B.同属寒流C.增温增湿D.降温减湿BD图3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

读图3,回答4.图中山地年降水量:A.随海拔升高而递减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C5.图中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B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6.图中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 .D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7.则在海岛开发的过程中,该岛A.人口容量最主要受耕地资源、矿产资源限制B.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甜菜、香蕉和橡胶C.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开阔,适宜建设深水港 D.需要防范强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D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²,表1为该地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下图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的地形构成。

表1 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8.在该水源地内A.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B.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C.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D.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A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9.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淀D10.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A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下图)11.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能找到沙金(沉积物中的细小金粒)的地方是 A. a B. b C. c D.d D图3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

读图回答问题。

12.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BA.奇松、云海B.石林、石芽C.椰林、孤峰D.森林、冰川13..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C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图5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4.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A.①B.②C.③D.④ C15.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A.夏季流量小B.补给以降水为主C.水量向下游增大D.径流年际变化小D图1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

据此回答问题。

16.该现象常年出现在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雨林D。

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17.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②B.③C.④D.⑤ D18.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I——①B.Ⅱ——③C.Ⅲ——⑤D.⑥——I A(09年广东地理第1,2,9,10,17题)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读图1,回答19.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A. 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B. 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C. 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D. 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B 20.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个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A. 取水——保护水源地B. 输水——减少过程损耗C. 用水——节约、综合利用D. 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D“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 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B2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A.流向B. 含沙量C. 汛期D. 流量 A23.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A.地下水位下降B.河水流速减慢C.淤积速度加快D.出现侵蚀后退D。

(09年海南地理第13,14,15题)读图4,完成24.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D25.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B26.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 B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27.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A. 侵人岩B. 喷出岩C. 变质岩D. 沉积岩 D.28.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A. 石林B. 沙丘C. 海蚀柱D. V型谷 B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右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30.图示的板块边界是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A31.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A. 东非大裂谷B. 日本列岛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C32.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D.①③ C33.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人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

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侵蚀作用B.堆积作用C.风化作用D.搬运作用B34.雪线为山地永久积雪区的下界。

下列选项与雪线高度无关的是A.纬度高低B.降水量多少C.植被覆盖程度D.气温高低C35.去年,我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

今年4月6日,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发生了里氏5.8级地震,两者相比,地震比数最接近的是A.2倍B.30倍C.60倍D.900倍 D综合题36. (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

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①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14分)答案:(1)干旱、半干旱地区距海远近(2)选①选②或③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解析】:命题类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

综合考察考生的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迁移转化、总结阐释的能力。

读材料,明确新颖命题;分析已知图,区域定位,经纬线、年降水量线、图例、注记。

内蒙古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第2问,为“自圆其说”的开放性命题,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化地区,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立足于:恢复植被;且已知题干明确点明: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进而降水增多,气候趋于湿润,干旱得以缓解(09年浙江文综第36题)37.(30分)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4分)(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

(12分)(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8分)(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6分)答案:(1)66.50N及其以北地区原因:黄赤交角为23.5°,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消失(2)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西临大西洋,盛行西风,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迎风坡,暖流经过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较大背风坡,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

湖泊主要位于河流中上游(4)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湾沿岸地区,铁路和公路环绕海湾分布;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

(09年全国文综Ⅰ第39(3,4)题)38.(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三角贸易示意图(3)指出三角贸易涉及海区的大洋环流规律,以及三段航程海域洋流的性质(寒、暖流)。

(11分)(4)某船队1月份从欧洲出发,并如期回到里斯本。

说明该船队达到里斯本时,那里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9分)答案:(3)属于北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出程,寒流;中程,暖流;归程,暖流。

(4)特征:到达里斯本时为7月(8月或7~8月),气候干热(地中海气候)。

成因:受北移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

【解析】考查了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考查了气候分布规律和气候的特点,依据里斯本的地理位置确定其气候类型,进一步分析其特点和成因。

(09年海南地理第22题)39.图7示意某地区1月份日照时数分布。

日照时数等值线单位为小时,相邻等值线的差值为20小时。

按图示方法在图中标注出另外三条日照时数等值线的数值,并说明理由。

(10分)【解析】:该题涉及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日照时数的差异分析。

综合考察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阐释规律的能力。

需注意: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或者相同或者相差一个等差值。

判读图中各等值线的递变规律或趋势是该题的关键;注意题干有效信息提取:一月份、冬季风、山脉、山脉西南、山脉东北、迎风坡、背风坡、降水与阴雨状况。

【答案】:如图。

(2分)该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份盛行东北风(2分)。

图示地区山峰以南、以西为背风坡(2分)。

迎风坡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低(2分)。

背风坡少雨,多晴暖天气,日照时数高(2分)。

(09年上海地理第十三题) (十三)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读图回答问题。

(18分)40.读图1判断,该海域位于半球;该洋流(虚线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附近海区水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