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之地球运动一、单选题(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0~11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2.当天可能是A.4月28日 B.6月28日C.9月2日D.11月2日(2017年高考真题天津卷)我国A市某中学(图5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
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6~7题。
3.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A.东北 B.东南C.西北 D.西南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
4.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A.惊蛰到立夏B.立夏到小暑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
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
读图回答3~4题。
5.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A.12点 B.15点C.18点 D.21点6.该日悉尼和广州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 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2017届高考真题分类之大气运动一、单选题(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9~11题。
7.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8.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9.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年高考真题北京卷)下图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
10.该台风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B.小于6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2017年高考真题北京卷)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3~5题。
11.据图可知,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12.该区域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13.芒种至小暑期间,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大 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2017年高考真题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8~9题。
14.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图7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15.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7所示浮尘天气的是(2017年高考真题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8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16.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8所示信息相符的是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2017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
下图为“5月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7~8题。
17.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A.甲 B.乙 C.丙 D.丁18.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A.晴,西南风 B.阴,西北风C.晴,东南风 D.阴,东北风二、双选题(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下图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A.甲 B.乙 C.丙D.丁20.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B.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2017届高考真题分类之水运动一、单选题(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卷)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干旱,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好盐层,据此完成6~8题。
2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2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2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24.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25.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26.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27. [海洋地理] 2017年4月20日,一座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费里兰,小镇突然成了拥挤的旅游景点。
图19为“搁浅冰山照片”,图20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图19 图20(1)每年春季纽芬兰岛附近会出现大量冰山,这些冰山源自,其对附近海水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3分)(2)冰山分布范围与大洋表层水温状况有关。
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水温分布特点有,主要影响因素有。
(5分)(3)此外,冰山出现的时间、数量还受气温变化影响。
随全球气温转暖,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变化趋势有。
(2分)答案: [海洋地理](10分)(1)极地地区(格陵兰岛冰川;北冰洋冰川)水温降低;盐度降低(2)同纬度西低东高;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西部温差大,东部温差小洋流(西部寒流,东部暖流);纬度(3)时间提前;数量增多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之地壳运动一、单选题(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28.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9.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0.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2017年高考真题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
31.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3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3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 C.3 D.42017届高考真题分类之自然带一、单选题(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34.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35.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36.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2017年高考真题北京卷)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平均气温。
读图,回答下题。
37.该山地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二、综合题38.(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6分)(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6分)(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6分)(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6分)答案:(24分)(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