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300指数的设计原理
沪深300指数的设计原理
• 沪深300指数的编制方法 沪深 指数的编制方法 沪深300指数的编制目标是反应股票市场的概括和运行状况并且能够 作为投资者基准点的评价尺度,为投资者提供产品基准,那么它的编 制方法大致有这三部分组成。 一是如何选择,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二个是如何计算, 第三是我们如何维护它。 1、指数的选样 、 沪深300指数的选样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确定一个样本空间,选取规模大、流动性好的股票作为样本 股。 选样空间:a、股票上市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季度,除非该股票上市 以来日均总市值在全部沪深A股中排在前30位;b、非ST、*ST股票, 非暂停上市股票;c、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最近一年无重大违法违规 事件、财务报告无重大问题;股票价格无明显的异常波动或市场操纵; d、剔除其他经专家认定不能进入指数的股票。 第二步是对样本空间股票在最近一年的A股日均成交金额由高到低排 名,剔除排名后50%的股票。
沪深300指数的设计原理
数)的收益率;沪深300指数的Beta系数为0.97,仅高于同期上证180指数; 夏普比率为6.42%,仅低于同期深证综指的7.07%。 5)抗操纵性 与A50指数相比,沪深300指数样本数量是300个,而A50指数样本数量 是50个,这种样本股数量的差异使的沪深300指数权重是相对比较分 散的,具有比较好的抗操纵性。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中招商银行的权 重最大,还不到4%,前10家公司累计权重为21%,前20家公司累计 权重为31%。
沪深300指数的设计原理
• 沪深 沪深300指数的定义 指数的定义 沪深300指数是指沪深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4月8日联合发 布的反应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沪深300指数编制目 标是反应中国债券市场股票变动的概貌和运行状况,并能 够作为投资业绩的评价标准,为指数化投资和指数衍生品 创新提供基础条件。 另外沪深300指数还为全新的市场提供了“晴雨表” 。在 沪深300指数问世之前,无论是综合指数,还是成份股指 数,只是分别表征了两个市场各自的行情走势,都不具有 反映沪深两个市场整体走势的能力。沪深300指数则是综 合反映沪深两个市场整体走势,更具“晴雨表3、指数修正 、 沪深300指数采用“除数修正法”修正。当样本股名单、股本结构发 生变化或样本股的调整市值出现非交易因素的变动时,采用“除数修 正法”修正原固定除数,以保证指数的连续性。修正公式为:修正前 的调整市值/原除数=修正后的调整市值/新除数。 其中,修正后的调整市值=修正前的调整市值+新增(减)调整市值; 由此公式得出新除数(即修正后的除数,又称新基期),并据此计算 指数。 需要修正的情况包括:除息、除权、停牌、摘牌、股本变动以及停市。
沪深300指数的设计原理
最后是对剩余股票按照最近一年日均A股总市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名, 选取排名在前300名的股票作为样本股。【选样方法为先计算样本空 间股票在最近一年(新股为上市以来)的日均总市值、日均流通市值、 日均流通股份数、日均成交金额和日均成交股份数五个指标,再将上 述指标的比重按2:2:2:2:1进行加权平均,然后将计算结果从高 到低排序,选取排名在前300位的股票。】 2、指数的计算 、 沪深300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计算 公式,它有一个特点就是调整股本加权,而不是我们大家通常所熟悉 的总股本加权以及股改之前的流通股本加权。 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成份股的调整市值/基日成份股的调 整市值×1000 其中,调整市值=∑(市价×调整股本数),基日成 份股的调整市值亦称为除数,调整股本数采用分级靠档的方法对成份 股股本进行调整。 下表是确定成分股加权比例的分级靠档表。首先要确立一个流通比例, 然后对某一个股票这个流通比例是在哪一个区间,例如:某股票流通 股比例(流通股本/总股本)为7%,低于10%,则采用流通股本为权 数;比如说是32%,那么是在30%-40%之间,那么采用分级靠档的 方法,那么你这个区间比例就应该是40%。也就是说你这个总股本的 40%是作为指数计算的权数。
沪深300指数的设计原理
4、成份股的定期调整 、 1).指数成份股原则上每半年调整一次,一般为1月初和7月初实施调整, 调整方案提前两周公布。每次调整的比例不超过10%。样本调整设置 缓冲区,排名在240名内的新样本优先进入,排名在360名之前的老 样本优先保留。 2)最近一次财务报告亏损的股票原则上不进入新选样本,除非该股票影 响指数的代表性。 3)当样本股公司退市时,自退市日起,从指数样本中剔除,由过去最近 一次指数定期调整时的候选样本中排名最高的尚未调入指数的股票替 代。 5、 沪深 、 沪深300指数的运行分析 指数的运行分析 1)指数市场代表性 截至8月31日,沪深300指数总市值为3.38万亿元,占A股市场总市值的 66.82%。以证监会的行业分类为依据,沪深300成份股覆盖了全部13 个行业,计算结果显示,沪深300总市值的行业偏离度仅为2.05%, 具有良好的行业代表性。 2)沪深300指数流动性
沪深300指数的设计原理
• 沪深300指数的开发历程 沪深 指数的开发历程 (1)第一个阶段要从1999年或者更早的时候算起,那时候市场开始讨 论股指期货,选择统一指数作为股指期货交易标的成为研究和讨论的 焦点之一。证监会顾问办、沪深交易所、证券公司、高等院校等都对 统一指数以及股指交易标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当时形成的一个普遍 共识是作为股指标的指数的成分股数量应该在300只左右,各个方面 的研究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结论的重要基础就是要覆盖当时市 场50%的市值,现在就不止了。 (2)2003年至2005年,沪深交易所联合工作和模拟运行 2003年,沪深交易所从市场发展的全局考虑,决定共同推出统一指数。 沪深交易所组建了联合工作组,在已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强强联 合,在充分比较和论证,并多方咨询评估于后,共同设计了既借鉴国 际先进经验又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统一指数。 2003年末,沪深统一指数联合工作组完成了沪深300指数编制方法、 日常维护规则、计算发布方案等主要技术环节准备,2004年初指数开 始模拟测试和试运行。
沪深300指数的设计原理
(3)2005年,指数的正式发布 2004年沪深300指数经过一年的模拟测试和试运行,从技术系统、管 理维护、行情数据等各方面都表现平稳,各项指标反映良好,基本具 备了发布条件。 2005年4月8日沪深300指数通过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行情系统正式 对外发布。 2005年4月-9月,沪深300指数由沪深交易所统一指数联合工作组进行 管理和维护,并在同年7月进行了首次样本调整。 (4)沪深300指数转移至指数公司,开始市场化运做 2005年9月,由沪深交易所共同出资设立的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正式开 业,沪深300指数的管理维护和相关权益从沪深交易所转移至中证指 数有限公司。 2006年以来,结合股改后全流通市场的新形势,以及适应股指期货标 的指数需求,中证指数公司对沪深300指数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
沪深300指数的设计原理
日均成交金额大概是138亿元,占沪深A股市场的成交金额的51.76%, 成交金额的流动性覆盖市场大概50%多一点,每支股票的日成交金额 是4588万元,是市场平均水平的2.5倍。自发布以来,沪深300指数日 均换手率为2.03%,日均成交金额为113.97亿元,占同期A股市场日 均成交金额的51.76%; 3)指数投资性分析 沪深300样本股基本面相对较好,2006年中报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为 16.08万亿元和899.35亿元,占沪深上市公司总额的72.09%和85.44 %。可见沪深300指数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成长性均优于较市场 平均。 2005年和2006年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分红超过市场分红总额的80%,高 于同期沪深300成份股总市值的市场占比,显示沪深300指数更重视 回报投资者。 从估值水平来看,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的市盈率与市净率等估值指标明 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凸显出良好的投资机会。 4)市场表现 沪深300指数的区间收益率为33.41%,仅低于同期深证100R(全收益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