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 功利主义

西方哲学史 功利主义

于功利主义法学试析功利主义摘要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

本文通过从功利主义的滥觞到功利主义法学的分析得出功利主义的原理,以此试析功利主义。

关键词:功利主义效用快乐幸福痛苦最大化一、功利主义的滥觞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早期,主要包括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功利理论。

其中伊壁鳩鲁的快乐主义主张快乐是一种善,快乐也是人生的追求目标,讲述了快乐是属于人的善;在功利理论里,英国的经验主义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的经验和事实的基础,人的感官的快乐就是人追求和现实能够感觉到的东西。

㈠功利主义学说系统化的主要学者主要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

功利主义又可以译作最大效用主义,其伦理原则是: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原则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个人要追求其自身的最大幸福;而对于社会或政府及其措施来说就是应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也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㈡如果想深入了解功利主义,必先要了解功利主义的创始人杰瑞米·边沁。

边沁1748年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斯皮塔佛德的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

他自小被视为神童,因为他还是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时便已在父亲的书桌边阅读起卷帙浩瀚的英格兰历史,并且在3岁开始学习拉丁文。

1760年也就是他12岁的时候就已经入读牛津大学的女王学院并在1763年和1766年先后取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他修读法律并于1769年获得律师资格,但他很快就认为英国法律缺乏理性基础而厌倦了。

他认为英国法律主观武断,他希望法律的指导原则能从科学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像18世纪那样为纯粹的特权、自私和迷信所支配。

而后他的学说不断完善,他本人也是一个激进的政治家,他的学说也慢慢开始流行与英国学界并且产生巨大影响,在政治、经济和法律领域都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㈢迄今,功利主义仍然是英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在立法和公共政策领域的基本原则。

回顾边沁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功利主义是边沁从法学领域最先开始研究并发展出来的,功利主义法学是功利主义流派最大的成就,并且在功利主义流派中直到John Stuart Mill仍然坚持功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发展功利主义法学,即使那时离边沁已经一百多年了。

功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也注定了功利主义的创设与发展注定与以调整人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主要的法学领域分不开。

边沁终其一生追求真正的自由民主与公正,而法律也成为他最好的改革推进剂,之后直到密尔集大成于功利主义,并且把自由主义糅合进去,也不难发现功利主义留给后世最大的影响便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应用。

二、功利主义法学原理功利主义法学无疑是法学界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依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一)功利主义法学是反自然法的,即反对自然权利,并不承认天赋人权,是实证法学。

边沁认为自然法是无谓之谈,民主的权利只有落在法律是才是真正有效的而非寄托在似有非有的自然法和天赋人权。

在功利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主权者的命令,是一种依命令形式而表现的意志。

自然法是不存在的,因为自然和理性根本不是主权者,只是哲人思考出来的而赋予其人性化色彩,自然和理性是不能立法的,立法只能是主权者的职能。

(二)功利主义法学是追求真正的公正和民主而非把公正民主寄托在近乎宣言式的哲学口号上。

功利主义的原理使得功利主义学者一直保持理性的批判意识和务实的改革思想,甚至于分析幸福的量度。

他们孜孜以求追求真正可行的公正和民主制度,利用功利主义法学展开对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功利主义法学认为,社会制度应当要能够实现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在功利主义对于国家的起源看法上,国家是人民的服从习惯而产生的,人民意识到不服从的痛苦远大于服从的痛苦才选择服从。

所以功利主义学者认为国家制度应当减少人们服从的痛苦,并且政府应当建立在“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则上,所以功利主义法学在民主制度上独树一帜,排斥三权分立而极力提倡代议制政府,这对于当时英国民主制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在密尔的功利主义中他极力提倡男女平等。

功利主义学者的矛头直指当时英国的政体、选举制度和刑罚制度。

而到今天,我们不难发现英国的民主虽然皇室仍然保留,但是如今的政体很大的体现出边沁们的设计。

(三)功利主义法学贯穿着人功利主义人道哲学的基础。

功利主义法学者反对酷刑,反对虐待动物,鼓吹自由贸易,坚持国际主义等等都能体现出功利主义里面对于平等、自由、人道的追求。

因为功利主义法学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功利主义中的功利是人们的幸福和快乐,功利主义虽然存在着至今也没有解决的漏洞,但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决定了功利主义法学是和自然法学一样蕴含着人道主义精神的。

约翰·密尔终其一生也在主张个性自由发展,提出要划定国家与社会权利干预的界限,以防止大多数人的暴政,主张种族平等、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功利主义的追求在现今也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所以赫曼·菲纳说边沁的各项改革思想都贯彻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而也因此,功利主义法学也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

三、功利主义法学中反映出来的功利主义哲学原理(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原则。

“大自然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之下,即痛苦和快乐,正是它们这二者指出了我们所该做的和决定了我们所将要做的。

”㈣这句话是边沁的名言,功利主义学者也一直坚持这个原则。

在很多诘难案例中,功利主义也贯彻这一原则,比如选择杀死一个人而拯救五个人的案件中,边沁的学说是支持杀人者无罪的,而这也是杀人无罪的道德逻辑。

但是这个答案也遭到许多人的非难。

在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正义》课程中,桑德尔教授又提出了英国著名案例: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

在这个案例中边沁的功利主义似乎不能再支撑起杀人者的道德逻辑。

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功利主义,因为在约翰·密尔的发展下,功利主义糅合进了更多的正义内涵,也为英国海难案件提供了道德支撑:吃人者虽然自救但是有罪,因为他们违反了人类的底线原则,在社会造成了绝大部分人的反感与痛苦。

按照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原则,这个案件和功利主义也接洽了。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原则在英文的意思中,快乐也可以指幸福或者直接翻译为效用更好。

功利主义认为社会幸福是每一个人的幸福所叠加而成,没有抽象的社会总体幸福。

这也使得功利主义在这一原则出现了密尔也无法弥补的缺陷,个人效用和社会总体效用的冲突无法解决的问题。

即使立法与政府制度贯彻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在实践中往往滑向个人利己主义和政府歪曲功利主义例如强制征收。

政府也不能时刻把握住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原则的界限,在边沁的学说中对于快乐和幸福是量的计算而忽略了质的比较,这也造成功利主义另一个漏洞㈤。

而密尔的学说改进快乐的计算,他认为不可量化计算,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满足的傻瓜要好。

所以也存在着模糊的情况使得政府难以适应。

㈥但是虽然存在着两处难以弥补的逻辑漏洞,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原则在今天的立法和政府运作中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制定公共政策也往往以此为道德基础。

(二)自利选择原理促成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在前面所诉中我们知道边沁的结果主义有着两个不可弥补的逻辑漏洞,而密尔虽然融进人道主义和更多的人文关怀,也无法彻底解决。

在这一原则也出现类似的症结。

功利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并且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快乐的方式行为,政府需要的是少加干涉,在经济思想上的体现就是自由放任主义,这和当时的18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这里也不加阐释。

边沁同情无产阶级,但是历史证明了他也不能摆脱阶级的局限,仍然提出自利选择能够促进最大幸福的原理。

这和洛克的自由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适应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边沁提出政府改制和普选制以及社会福利等措施,但是这都不能真正实现他希望的公平正义。

自利选择的原理在实践中赋予个人是相等的权利,而在阶级分化的社会中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需要的是有差别的起点,否则穷人的儿女起点就落后于富人的儿女,这很难促进阶层流通,也无法实现公平正义。

自利选择原理确切的反映出了人性所在。

功利主义在理论上提出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功利主义在自利选择原理中认为个人利益是整个利益的核心和基础,然而它没有在此停止不前,它还进一步论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密尔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提出两项原则,力图使自己的理论同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大多数的行为实践相一致。

密尔说:“第一,法律与社会组织应该处置个人的幸福或利益,使它尽可能的与全体利益相协调;第二,教育和舆论于人的品格有极大的影响力,应该运用这力量,使每一个人在心灵上建立起自己幸福和全体幸福之间的不可解的联系,尤其是他自己的幸福和关心普遍幸福而应有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各种行为实践之间的不可解的联系。

但是自利原理能否促进社会最大幸福是仍值得考量的。

四、功利主义的评价通过上文论述,我们从功利主义法学中发掘出功利主义的两道原理: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二、自利选择原理。

在马克思看来,功利主义是不值一提的,他认为:“功利主义原理并不是边沁的发明,他不过是单调无味地再生产了爱尔维修及其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才气横溢的言论。

”㈦即使我们有马列主义的科学指导,我们也可以参考到功利主义的正确理论方面,比如尊重个人选择,建立民主政府,男女平等以及讲究效用,促进社会的最大幸福。

㈠威廉里奇索利:《英国哲学史》,段德智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㈡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叶建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㈢哈佛公开课-《公正》。

㈣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年版。

㈤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

㈥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叶建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