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知识点分析

高三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知识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炉火臧克家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

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

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

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

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

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我住北房,三明两暗。

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

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

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

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

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

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

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

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

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

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

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

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

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

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分)2、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

(3分)感伤(感伤之情)→感动(温馨之情)→感奋(激昂之情)3、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5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

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

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4、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5分)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不是。

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

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吟风张绪佑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

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

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一日,当我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

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

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

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

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丰盈的硕果。

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

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

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

人间万象,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

风是人间的使者。

风既带给人们高山的伟岸气质,又带给人们大海的宽广胸怀;既可给人们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又可给人们带来秋尽叶落的悲怜;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教人识时应世,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保持生命之树不衰。

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

风刀犀利,岁月无涯,数万年雕塑了无数沟壑、奇山异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树,雕塑了瘦洞,雕塑了自然界这个大盆景。

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雾,塑造了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境界,留下了万年不衰的艺术创意。

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

它用如椽巨笔席卷千年,纵横天下,翻江倒海,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在了无数个破败的村落、庭院和宫殿里。

伴随着多少次战火烽烟,多少回山崩海啸,多少代历史变迁,它记下了千里大漠,记下了秃岭荒原,记下了古罗马斗兽场、古楼兰王国、圆明园废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

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人生,记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

将这一切刻写在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须发间。

疾风知劲草,识忠奸,辨善恶,磊落坦荡。

既满怀爱心,将春意遍布人间,又疾恶如仇,将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它心高气豪,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

有时狂飙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有时和煦可掬,遍布抚爱。

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

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壮志。

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风歌》。

荆轲满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悲壮。

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

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

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泻千里的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

在临风之时,那些随风而倒的墙头小草缺少的正是这种风骨。

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

日月经天,乾坤朗朗,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

愿清丽的风荡涤世俗尘埃,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丽!(文章的个别文字有作改动) 5.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

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6.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

(6分)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

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

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

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

7.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

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

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闻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

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

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

……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给生命配乐侯建臣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

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

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

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

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

他在阳光下的影子量得十分生动。

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

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

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

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

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

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

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

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

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

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

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

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

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