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读《历史学是什么》有感永嘉中学王恩妹作者简介: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历史学博士,教授,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年) 《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
本书目录:阅读说明:人格健康、心态开放、温文尔雅、博学多识总序:自然科学强调的是“是什么”的客观陈述,而人文学科则注重“应当是什么”价值内涵。
不学习人文学科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就不会成为有价值、有理想的人。
我们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高扬人文价值。
(许智宏)引言:……《中国历史学是什么》1.历史的来历1.1“历”和“史”11.31.41.51.61.71.81.9应用。
1.10122.12.2空间系列2.3内容系列2.4人物系列2.5另类历史3.为什么要了解历史3.1董狐的力量3.2《春秋》笔法3.3太史公的地位3.4《资治通鉴》:历史的“资治”作甩3.5古为今用3.63.73.8344.14.24.34.44.54.6后记读《历史学是什么》三点感悟一、严谨规范又通俗易懂的诠释与叙述《历史学是什么》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之一,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质,塑造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是它的根本宗旨。
《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以中国本土学术资源的挖掘为基础,从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等四个方面,用相对通俗的语言,把较为深奥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了普通受众。
例如,关于“历史”的来历。
“历史”这个名词来自日语,尽管者两个中文字在中国已经用了至少3000年。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引入西方的科学概念,其中包括history历史)繁体字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人脚穿过一片树林,表”),的史籍和史学着作,今天的中国人就不知道三皇五帝、秦皇汉祖、唐宗宋祖、唐诗宋词等等,也就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新西兰人,世界上更没有所谓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
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中,作者引述了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新史学》中的一段话,也表述了同样的意思:“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作者辟出了《为什么要了解历史》一章,从“董狐的力量”“春秋笔法”“太史公的地位”“《资治通鉴》:历史的资治作用”“古为今用”“影射史学及其遗风”“走出庐山”“历史的智慧”“从历史看未来”九个方面,娓娓道来,阐发了学习历史的意义。
从中我们了解到,早期的史家像董狐、齐太史四兄弟为了秉笔直书历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前赴后继;司马迁“隐忍苟活”,为的是写出一部方面与度。
”。
”,的。
既然是人所记录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响。
历史事实没有改变,但是记录的人变了,记录的观念变了,记录的手段变了,历史重心就会发生转移。
但是无论如何,过去一切的事实都成为历史是绝对不可能的。
人们都希望穿越时间隧道,能够回到过去,但到现在为止这还只是个科学幻想,我们真正能做到的主要还是阅读历史文献,通过这种方法了解过去。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事实,都已经经过历代历史学家或者历史记载者的选择、加工。
说到底,历史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时,邓世昌下令“致远”号冲向日方的舰队,决意与日舰同归于尽,然而途中中炮,不幸沉没。
邓世昌既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念头,因而落水后,随从游近递去救生圈,邓世昌却用力推开,“左一”号鱼雷艇抛来救生绳,这位刚烈的管带亦不应。
就在邓世昌即将随波沉没的一刻,爱犬竟游来咬住他的手臂,“公斥之去,复衔其发”,这只通人性的动物也不忍让主人下沉。
最后,邓世昌毅然抱住爱犬,一起追随“致远”号而去。
甲午黄海战役结束不久,邓世昌和这只通人性的太阳犬的故事便在国内流传开来。
当时着名的新闻风俗画报《点石斋画报》即用画作加以渲染。
在各界悼念邓世昌的挽联中,也出现了“不济以死继之至今毅魄如生问逃溃诸军能勿頳颜惭义犬”、“臣为国死弟为兄死仆为主死大节萃一门更能义感灵獒力挽颓波留正气”等述及邓世昌爱犬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感人故事的流传,使得这只太阳犬与邓世昌(的:“fwood和狗就一起沉下去了。
相信这段史料公布于众,肯定会令世人哗然。
虽不能说完全颠覆邓世昌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至少也使我们意识到邓世昌可能并不像此前所传言的那样伟大。
这段史料是否真实呢?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可以推测一下其可信度。
马吉芬(PhiloNortonMcGiffin)(1860-1897),美国人,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
中法战争期间来华,之后进入北洋海军任教习。
其先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任职。
甲午海战期间,被任命为“镇远”号大副。
他与当年北洋舰队的将士一起参加了惨烈的“大东沟海战”,并身负重伤。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后,他回到美国,着书《鸭绿江外的海战》。
他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待遇所愤慨,到处演讲,述说中国舰队英勇作战的事迹。
1897年2月11日,也就是丁汝昌在刘公岛自杀的。
人的主观色彩。
胡适和克罗齐在这里所说的“历史”其实是“历史学”,而不是“历史”本身。
历史是一门过去了的“时间学”,一切都已经既成事实,且早已时过境迁,它本身是客观的。
但历史被人记载成为“历史学”后,就成了主观的了。
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或者仅仅是因为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主观认识的不同,就会对历史的感知大相径庭,甚至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人们认为历史总是充满悬念和不确定性的,理由可能就在于此吧。
至此,我又想到了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着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所说:“历史实际,是客观的,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学家对历史客观的认识,即历史学,是主观的。
历史学家要不断改进自己的‘照相机’即认识能力,使历史学逐步接近、更接近客观历史实际。
不要满足于路途中所认识的假相,更不要说历史像个少女,任我打扮,……必要的计量分析也是复原历史的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的史料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必要的数量,或者虽有数量却不可靠。
……最后一种途径其实就是考察历史的遗存,不过未必是直接的、等同的,所以一般只能作为一种参照物或参照系。
人类学家想了解原始社会的情况,虽然无法回到那个时代和环境中去,但可以设法到世界上残存的原始社会或保留原始残余较多的地方去。
……但是,尽管通过实地考察来复原历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也是有局限的。
一般来说,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今天的状况和过去的不完整的遗存,不能无止境地向上回溯,终究不能代替文献研究。
……让主观的“历史学”尽可能无限地接近客观的“历史”,这是史学工作者最重对于只用者通过其主观意识选择、剪裁史料就不可避免了。
对于专业历史学工作者来说,一味片面强调“古为今用”,将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作为评判历史研究价值的惟一标准,历史研究就会变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或观念服务的工具。
为此,葛剑雄教授主张,应该把历史研究和历史应用区分开来。
他认为,现在很多人往往习惯于用历史运用者的目的来要求历史研究者,这是完全错误的。
在他看来,其实历史研究不存在有用与否的问题,即便有一些研究在可预见的将来确实找不到实际用处,但这种研究的过程可能会形成或验证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或者是一种逻辑思维懂得训练。
例如,某个历史细节和某人生卒年月的考证,本身可能并无多大意义,但是考证的过程却训练了研究者挖掘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葛剑雄教授进一步指出:第一,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复原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获得历史的真实。
离开了历史的真实,史学就没有任何价值,也就不成其为科学了。
而且我们必须把历史的真实都可以做到的,区别只是在于研究水平的高低。
应用历史也是同样,大家都可以做,区别也只是在于应用的是否得当。
但是,历史哲学是要真正从本质上、总体上认识历史的规律和把握历史的过程,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
史学大师和历史哲学家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葛剑雄教授认为,要将历史观念提升到历史哲学还有一个常人无法逾越的过程。
要完成这个过程,固然离不开历史本身,但又必须超越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拥有历史以外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
与史学大师相比,历史哲学家更需要拥有天赋,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
正因为如此,他告诫有志于研究历史哲学的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历史哲学研究者是人人可以做的,但是能够成为得到后世承认的历史哲学家的人只能是凤毛麟角,甚至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