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不应该有围墙 一辩稿

大学不应该有围墙 一辩稿

大学不应该有围墙
谢谢主席,大家好。

在现代化建设日益完备的今天,大学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学术的象牙塔,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更应该通民风,接地气,化所学为所用,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真正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因此,我方认为,大学不应该有围墙。

开宗明义,围墙既指有形的建筑设施,又指无形的心理隔阂,包括理念、资源、思想上的围墙等。

其直接作用就在于隔开了大学与社会。

我方的判断标准就是,何者更能促进大学真正意义的实现。

首先,对于学生,大学的围墙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大学,是我们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如果我们依旧像过去那样只拘泥于学生身份,而缺失了作为社会人的觉悟,践行不了成年人的能力,担不起成年人的责任,毕业之后将难以成为合格的可用之材。

围墙里的大学生,专注于学术而忽略社会实践的重要,在温水里掉以轻心而失去了自我防范。

不仅是丢手机、迷路,在发电机器前只知其原理却不懂操作的大有人在。

一堵围墙隔开了学以致用的学和用,围墙内是幼稚单纯的成年大学生,围墙外是实践工作的机会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对于大学,围墙代表着封闭的教育、管理和理念。

现代化大学应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立足当下与社会,放眼世界与未来,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与科技。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不仅是形态上没有围墙,在理念、资源和思想上都没有围墙,却成立十年内跻身名牌之列。

可见,学术氛围不是围墙围出来的,而是在人心上筑出来的。

围墙内大学封闭式的教育模式,计划模式的管理,更是割裂了学习进取与开拓创新,割裂了领导与学生的上下沟通。

何况国内许多大学的围墙常常形同虚设,起不到其原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学校建设学生发展的一大阻碍。

最后,对于社会,大学围墙是校园公共资源社会共享的一大阻碍。

大学内许多优秀资源使用率并不高,而围墙却迫使附近居民舍近求远去公园广场锻炼,反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大众健身活动大多是依托开放学校场地来进行,既方便居民健身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而且公办学校由国家财政投资建设,学校资产应是全民所有的公有财产,这一“公共”属性注定了其“开放”的本质,体育场馆、图书馆等面向社会开放,盘活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成为每一所公办学校的基本姿态。

而大学的围墙正与这一理念相悖。

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学校设施开放的法律法规,为居民就近享用学校设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墙作为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一种执念,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重新思考我们的现代化大学建设是否需要这样一种束缚。

而且,没有了围墙不代表大学没有了管理,更何况国内现今大多大学的围墙不仅起不到其保护管理的作用,反而会对大学的发展造成阻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