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2讲_法律行为的效力样态、附条件或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第32讲_法律行为的效力样态、附条件或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第三单元法律行为
四、法律行为的效力样态(★★★)
(一)无效法律行为
1.无效法律行为的特征
(1)自始无效:从行为开始时起无效
(2)当然无效:不论当事人是否主张、是否知道,法院或仲裁机构是否确认,均无效(3)绝对无效:不能通过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补正
【例题·多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无效民事行为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不能通过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补正
B.其无效需以当事人主张为前提
C.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D.其无效须经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
【答案】AC
【解析】无效民事行为当然无效、自始无效、绝对无效。

2.无效法律行为的类型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提示】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理而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单方、双方、多方)均属无效。

(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3)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例:……应当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例: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5)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二)可撤销法律行为
1.效力
可撤销法律行为在被撤销前为有效法律行为,且在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之前,该效力持续存在。

2.可撤销法律行为的类型
下列情形下,相应主体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1)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提示】所谓“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造成较大损失的意思表示。

(2)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
【举例】甲将自己所有的一只普通花瓶,包装成古董花瓶,以高价卖给不知情的乙,甲的行为构成欺诈,乙可主张撤销。

若甲自己不知该花瓶是假的古董,而应古董花瓶的价格出售给乙,事后乙经评估发现花瓶存假的,甲不构成欺诈,理由:甲没有欺诈的故意。

若乙是明知甲的欺诈行为,而仍然受让,事后又以欺诈为由主张撤销的,不予支持。

理由:甲的欺诈行为并未使乙陷入错误认识。

(3)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
【举例】齐某扮成建筑工人模样,在工地旁摆放一尊廉价购得的旧蟾蜍石雕,冒充新挖出文物等待买主。

甲曾以5000元从齐某处买过一尊同款石雕,发现被骗后正在和齐某交涉时,乙过来询问。

甲有意让乙也上当,以便要回被骗款项,未等齐某开口便对乙说:“我之前从他这买了一个貔貅,转手就赚了,这个你不要我就要了。

”乙信以为真,以5000元买下石雕。

本案中:乙受甲欺诈购买石雕,且齐某对此知情,故受欺诈人乙可撤销该买卖合同。

(4)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
(5)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

【2017·单选题】甲在乙商场购买一个标明“原装进口”的智能手机配件,拿到专业维修店检测,结果确定所买配件为国产。

甲多次与乙商场交涉未果,遂诉至法院,请求法院撤销该手机配件买卖合同。

根据《民法总则》规定,甲的撤销权的行使期间是()。

A.2年
B.3年
C.1年
D.4年
【答案】C
【解析】当事人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撤销权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

【2017·多选题】根据民法相关规定,下列法律行为中,可因重大误解而请求撤销的有()。

A.乙误将真画当成赝品而低价出售
B.丙误将单价1800元的商品说成180元同意予以售出
C.甲不知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到商场购买订婚钻戒
D.丁误认某人为救命恩人而给其5000元以表谢意
E.戊误以为自己能分到公寓房而按公寓房面积到商场购买地毯
【答案】ABD
【解析】(本题超纲,考查“重大误解”的内涵)(1)所谓“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选项D正确)、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造成较大损失的意思表示。

选项A属于对标的物性质的误解,达到重要程度的,可撤销。

(2)选项B:丙误说的价格“180元”与其真实的意思所追求的“1800元”不符。

(3)选项CE:属于“动机错误”,仅是作出意思表示的内心起因发生错误,意思表示的内容并无错误,甲确要购买钻戒,戊确要购买地毯,均不构成重大误解。

(三)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
1.效力
效力未定法律行为的效力在其成立之时是待定的,既非无效,也非有效,取决于第三人(承认权人)的行为(承认或拒绝)。

若承认权人承认,则效力未定法律行为的效果效力即确定地自始发生;若承认权人拒绝,则效力未定法律行为的效果效力即确定地自始无效。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总则》第145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追认。

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3.无权代理行为
五、附条件或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1.附条件法律行为
(1)所附条件:将来发生的事实、不确定的事实、由行为人约定的事实、合法的事实。

(2)附延缓条件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就时才生效。

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

(3)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举例】甲打算卖房,问乙是否愿买,乙一向迷信,就跟甲说:“如果明天早上7点你家屋顶上来了喜鹊,我就出10万块钱买你的房子。

”甲同意。

乙回家后非常后悔。

第二天早上7点差几分时,恰有一群喜鹊停在甲家的屋顶上,乙拿起弹弓将喜鹊赶走,至7点再无喜鹊飞来。

甲乙之间的买卖的合同已生效,乙应当履行合同。

…………乙正要将喜鹊赶走,甲不知情的儿子拿起弹弓把喜鹊打跑了,至7点再无喜鹊飞来。

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不生效,乙无需履行该合同。

2.附期限法律行为
(1)条件和期限的区分:期限是必然能到来的,条件是可能发生的。

(2)附延缓期限:法律行为已成立,待期限届至时才发生法律效力。

附解除期限:法律行为在约定的期限到来时,法律效力消灭。

【2014·单选题】下列民事法律行为中,属于附期限法律行为的是()。

A.甲对乙承诺,如果明年乙获得博士学位,甲即赠给乙宝马车一辆
B.甲、乙约定,如果明天下雪,则甲将其滑雪板租给乙
C.甲、乙约定,若甲的儿子明年大学毕业回到本市工作,则乙将承租的房屋退还给甲
D.甲对乙承诺,下次下雨时送给乙一把折叠雨伞
【答案】D
【解析】期限是必然能到来的,条件是可能发生的。

选项ABC中所述事实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选项D所述事实必然能到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