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陈慧媛如何看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自古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一种认为语言与思维不可分,思维要靠语言而进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种观点被称为“载体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代码,即使没有语言代码,思维依然存在,这种观点被称为“代码说”。

¹争议的中心就是语言与思维是否会分离,是否存在不依赖语言的思维。

有的语言学家比如邦文尼斯特就认为“我们理解的思想已经被语言框架定型了。

语言之外有的只是以手势和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不明确的动机和意志冲动”º。

这意味着语言之外没有思维可言。

然而,也有一些哲学家持有相反的论断。

在黑格尔看来,仿佛不能用语言来表现人们所思考的东西,因为语言似乎不容许称谓个别的东西。

»叔本华以格言的形式写道:思想体现为词之日即思想消失之日。

柏格森也认为活生生的思想和语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词有碍于把握概念的真正涵义。

也有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无法说清,无法证明,因为思维是无法观察到的。

不过,思维虽然观察不到,却是我们时时感觉得到,时刻都在进行的活动市且涉及现代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许多问题,所以仍有对其进行不懈探讨的必要。

本文要探讨的观点是语言与思维并不总是形影不离的。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并不等于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应该大于或超越语言能力。

如果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总是以平时交流时的自然语言形式来思维那是不可思议的。

仔细对语言及思维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可看出语言与思维作为大脑的两个运作机制并不总是相伴相随的。

要进一步明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必要把思维类型作出区分。

另外,在语言与思维是否存在分离现象的争议之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否存在,其形式与功能如何?这是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最后应该说明虽然思维与语言不能说截然不可分,但并不是要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一、思维与语言的特点思维与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两个独特机制,也是两个有所区别的大脑产物。

各自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点。

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被认为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维活动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活动,不总是受意识的控制和支配。

思维有时受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有时也会自然发生。

而语言是社会活动,交际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外在的。

语言只有在习得后才成为以上各种活动的工具。

而且语言的使用往往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

我们常说,“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却不说“使用思维”。

说明两者功能不一样,受主观意识的驱使程度不一样。

从语言与思维对事物的呈现方式来看,语言的表述只能是线形的,而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认识、反映或呈现事物时不一定总是以线形进行的,有可能是多维和多级的,或者是图表式的,只呈现关键词。

应该是先有了概括事物,综合事物的认知能力才能正确使用表示概括抽象的词语。

词语可以表示概括的事物,但是概括能力却是思维的范围。

常常说阅读中背景知识能帮助理解,道理之一就是把词语放到了思维中多层次的知识表征当中,放到己有的图式当中,井在其中获得意义。

如果思维总是要以语言形式呈现,思维就会受语言的限制和禁锢。

然而事实上,思维的方式并不总是以线形的或单一的方式进行。

思维呈现形式的多样性是思维活动的特征之一。

从速度上来看,思维与语言不可能总是同步的。

思维在一时之间可以驰骋千里。

通常的情况是思维速度要快于语言。

很难想象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和抢答问题时,或者人们在下棋时是以自然语言的速度进行思考的。

人们常常是先有了判断,然后在有必要时才回过头去一步步追寻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需要把过程、概念明确化、巩固下来时才会自觉地去使用完整的语言。

有的人表达不清楚,并不能肯定的说是思维不清楚。

可能性之一是思维过快,而导致语言与思维的分离。

同时,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思维与语言的发展也并不是同步的。

有的小孩语言获得较早,有的却较晚。

但语言获得较晚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不一定比较早的孩子差。

这也说明语言与思维的非同步性。

再从语言和思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而言。

语言的无限性在于她可以线形的无限延长下去,比如从句套从句,或者讲老和尚的故事。

但是,由于人的认知上的限制和对意义的追求,人们不会去过多地使用那种形式的语言。

这是思维限制了语言。

相对而言,思维也有纬度、深度、广度、即时空。

速度及深度上的任意可扩张性和变换性。

语言常常跟不上或无法原模原样地表现这种状态,这也就是思考问题极富深度的哲学家所说的语言无法表达思想的情况。

由此看来,语言上的可能性与思维上的可能性是不一致的。

这个矛盾自然会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情况下引起思维与语言的分离。

再则,语言比起思维来更具社会与客观性,而人类思维却同时具有共同性及独特性。

语言一经形成;任何人都得遵循共同的发音方法、书写规则和语法结构。

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思维却可以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¾(熊)。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要考虑别人是否听得懂,可是在思维时却不必也没有这种顾虑。

有时我们会感觉思维还没有理清时说出话来语无伦次,别人也不知所云。

有时,虽然感觉有了好的想法,但是却悠忽就不见了;有时一种想法总感觉难于表达清楚。

这正是叔本华的“思想体现于同之日即思想消失之日”。

这些现象也显示了种种思维与语言分离的情况。

这时,思想的体现也许还需要一个转换过程。

对失语病人的研究已经发现:有专管语言的大脑部位,比如布罗卡区。

如果这个区域受到损伤,病人说话感到困难,但是并不影响理解。

这个发现可以说明思维和语言的物质基础是不一样的。

综上所述,语言与思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功能和物质基础。

从平时的思维活动和语言使用的观察中也可看到两者分离的现象。

这一切都意味着有必要去正视思维这一心理活动对于语言的独立性。

二、思维类型与语言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复杂而又多样的。

在谈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之所以出现不同看法,一定程度上与各人心中所指的思维类型或形式不一样有关。

有的仅仅指逻辑抽象思维,而有的却是指任何情况下包罗万象的思维。

所以有必要对思维的类型做一点分门别类,以进一步阐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思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

心理学把思维分为形象思维、技术思维和概念(即逻辑)思维;还有的把思维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单一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灵感性(顿悟性)思维和常规性思维等等。

思维形式的不同,对语言的依赖程度也会不同。

下面主要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或灵感性思维对语言的依赖程度做一点讨论。

一般认为形象思维和技术思维是在非语言形式中实现的;可是在谈到思维与语言关系时又认为思维过程和语言过程是同一过程。

不可能在语言之外还独立地存在着一个思维过程,也不可能在思维之外还独立地存在着一个语言过程。

这样看好像形象思维又不算是一种思维了。

对此,首先应该澄清形象思维也是一种思维形式,只不过在纯粹的形象思维当中,比如艺术家、音乐家在进行创作时,不必借助于自然语言。

而逻辑抽象思维则主要以语言形式进行。

逻辑抽象思维是以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为主要过程的,语言词语是唯一能行使这些功能的工具。

因此,在逻辑抽象思维中,语言不仅是逻辑抽象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形式本身的体现。

但是,即便是在作判断,对象的直观性程度不同对语言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

当我们作出“西瓜水很多’’的判断时,我们脑子里想到的是“西瓜”和“水”这些个词还是西瓜的形象?当要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时候,比如,-个长方形,另一个正方形,如果判断者还不会称呼这两个物体形状的名称时,是否能凭着经验或认知能力比较其大小?由此看来,即使是推断思维,对象不同也难于说整个过程和每个细节都与语言并行。

纯粹语言形式的思维大概只在哲学家。

逻辑学家的逻辑推理过程之中,在他们要把事物高度抽象,要把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一步步表示清楚时。

总之,虽然语言始终贯穿于思维之中,但是由于思维形式及对象的不同对语言的依赖程度也不同。

同是推理判断也有具有直观性与非直观性之分。

具有直观性的思维则更多的借助意象,而只有纯理论的逻辑判断。

非直观性抽象性思维才以语言形式显示思维过程。

再看创造性思维和灵感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代表人物应首指爱因斯坦。

当他对牛顿的第一构造产生怀疑后,思考达七年之久。

然后是在对整个有关时空、距离、光速、测量等有了新的物理构造思想之后才诉诸于公理的,最后写出相对论的论文只用了五个星期。

他的思维主要以事物的情景、构建和内容为主。

爱因斯坦叙述自己的科学思维时认为自己不是以语言来思维的。

¿试想如果爱因斯坦是以常规的自然语言进行思维,他能作出超人的发现吗?再以六岁的小高斯以创新方式解决数学级数求和题为例。

在老师出了下面这道题后,他很快得出答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请看下面a和b: 常规的做法是以顺序的方式进行计算,但小高斯是以框架式的方式进行的。

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思维“结构”之上。

第二种方法的思维角度是从整体出发,以空间维度形式入手。

可以想知当时才六岁的高斯语言能力应该说不会比成人更成熟,但却具有这种解决问题的悟性和认知能力。

与语言能力相比很不相称。

如果都要以语言来进行抽象或创造性思维,小孩有限的语言能力应该说比不上成人,也就不应该有小孩思维超过成人的情况。

然而,对此问题不能下绝对的结论。

中国古时候就有曹冲称象的故事。

显示了小孩的思维不一定亚于成人。

从以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看,空间抽象思维常常是非常有效和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思维形式。

从许多富有创建的科学家身上可以发现的一个特点就是富有空间想象力,有整体感,是结构式或建构式思维。

在这种思维方式中,语言起到什么作用并不十分清楚,但是至少不是以语言为中心的。

灵感性顿悟性思维有突发性特点。

好像故意逃避对过程的追寻与考察。

真正的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整个过程并不在意识之中。

诗人、作家就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可是仍然常常为寻找一个合适的词而苦思冥想。

有的词有意识地理搜肠刮肚,千呼万唤都呼唤不出来,可是却会在漫不经心时跃入脑海。

比如,从“僧推月下门”到“僧敲月下门”的“推敲”过程是如何得来的?是语言还是意境?诗人在改换这个字时不可能是用语词定义方法去一步步论证的,更可能的是整行诗的意境在推动诗人的“推敲”过程。

从不同思维类型来看,对语言依赖程度较高的是严密的抽象逻辑思维、程序性思维及习惯性单一性思维。

依赖较少的是形象性思维、直观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灵感性思维。

系统性思维等。

然而,虽然以思维的某些特点可以把思维区分为不同类型,但是在乎常的思维过程当中,很难说思维会总是按一种方式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