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九课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屏.息(bǐnɡ)踱.步(duó) 顿.时(dùn) 恪.守不渝(kè)B.酣.畅(hān) 欺侮.(wǔ) 瘦削.(xuē) 含英咀.华(jǔ)C.景仰.(yǎnɡ) 激亢.(hánɡ) 抛掷.(zhì) 垂涎.三尺(xián)D.寒暄.(xuān) 焦灼.(zhuó) 阴.凉(yīn) 涕.泗交流(tì)【答案】C(“激亢”的“亢”读kànɡ。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执法人员对假冒少数民族群众的小贩进行处罚时,该小贩故作听不懂。
执法人员拟对物品暂扣时,他又原形毕露,________,强词夺理,企图不接受处罚。
②英国统治阶层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对数字毫不敏感,只会靠________治理国家。
③中共十八大在京召开,让记者们眼前一亮的是,此届党代表没有了以往的“沉默是金”,取而代之的是________,直抒胸臆,畅所欲言。
A.侃侃而谈夸夸其谈振振有词B.振振有词夸夸其谈侃侃而谈C.振振有词侃侃而谈夸夸其谈D.夸夸其谈侃侃而谈振振有词【答案】B(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夸,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
含贬义。
侃侃而谈: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
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或演讲。
含褒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江水进入水厂后,将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成为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最终被输送至全市管网,进入北京市千家万户。
B.因突发山体塌方导致交通中断的川藏公路然乌沟路段,经过武警官兵连续20余小时奋战,被损坏的防雪走廊坍塌顶盖已成功破拆。
C.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对社会进步与变革起推动和维系作用的有特定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D.日本作家新井一用一本《午后四时的啤酒》为我们娓娓叙说了自己的恋爱、结婚、生子、照顾小孩,全书没有渲染,没有夸耀,静静地,如小溪般流淌。
【答案】A(B中途易辙;C语序不当,“变革”与“进步”,“推动”和“维系”互换;D成分残缺,在“小孩”的后面加上宾语的中心词“的生活”。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第一段拿“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梁任公作对比,以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来反衬梁任公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写梁任公的开场白,非常奇特,以此说明梁任公为人古怪、与众不同。
C.“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这是对梁任公讲演的高度评价和赞颂。
D.“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本段收束全文,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我”对于梁先生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同时对梁先生的精神予以高度的赞扬。
【答案】B(“古怪”不对。
)5.填空(1)梁实秋,现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散文以________为代表作,译有____________。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____________。
(2)梁启超,号________,又号________,中国近代________领袖。
其著作合编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散文文学评论翻译《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散文选集》(2)任公饮冰室主人维新派《饮冰室合集》二、语段精读阅读下文,完成6~9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6.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
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7.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
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8.为什么许多听了他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9.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写梁任公。
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三、延伸提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百岁杨绛亦芳华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年满百岁了。
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和魅力。
我们习惯说杨绛是“钱钟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这出“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的话剧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
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但即便如此,在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1958年,年已47岁的杨绛下决心“偷空自学西班牙语”,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
她无师自通,锲而不舍地完成了这项庞巨的翻译工作。
未完译稿历尽磨难,“黑稿子”在“文革”中“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九死一生”,总算逃过劫难。
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邓小平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
”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向75岁的杨绛颁授“十字勋章”,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
其后,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风雨生活的《我们仨》,到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
在杨绛先生住宅小区的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这一家。
杨绛拒绝封起阳台:“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 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
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他们家不是一般的朴素啊!”很多人都为此感叹,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是钱钟书活着时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
家里一切都保持钱钟书在世时的旧样。
客厅即书房,中间安放着一张大写字台,钱钟书过去坐这里,他走后杨绛继续在此伏案,坚韧地写出《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近作,百岁老人的她如今仍天天读书,笔耕不辍。
钱、杨二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酝酿将他们的全部稿费收入捐献给母校。
奖学金给谁呢?给考上清华的贫寒子弟。
叫什么名儿呢?绝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就叫“好读书奖学金”。
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2001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了《信托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