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存款利率应用题详解

小学存款利率应用题详解

小学存款利率应用题详解
存款利率问题【含义】把钱存入银行是有一定利息的,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存期这三个因素有关。

利率一般有年利率和月利率两种。

年利率是指存期一年本金所生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数;月利率是指存期一月所生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数。

【数量关系】年(月)利率=利息÷本金÷存款年(月)数×100% 利息=本金×存款年(月)数×年(月)利率
本利和=本金+利息
=本金×[1+年(月)利率×存款年(月)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李大强存入银行1200元,月利率0.8%,到期后连本带利共取出1488元,求存款期多长。

解因为存款期内的总利息是(1488-1200)元,
所以总利率为(1488-1200)÷1200 又因为已知月利率,所以存款月数为(1488-1200)÷1200÷0.8%=30(月)答:李大强的存款期是30月即两年半。

例2 银行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二年期7.92%,三年期8.28%,五年期9%。

如果甲乙二人同时各存入1万元,甲先存二年期,到期后连本带利改存三年期;乙直存五年期。

五年后二人同时取出,那么,谁的收益多?多多少元?
解甲的总利息
[10000×7.92%×2+[10000×(1+7.92%×2)]×8.28%×3
=1584+11584×8.28%×3=4461.47(元)
乙的总利息10000×9%×5=4500(元)
4500-4461.47=38.53(元)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答:乙的收益较多,乙比甲多38.53元。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