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型三-高中生物学涉及的重要技术方法与应用

题型三-高中生物学涉及的重要技术方法与应用

题型三高中生物学涉及的重要技术方法与应用
本类题目多就教材中涉及的重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予以考查,题目侧重于对方法的理解及其与应用实例间对应关系的考查,尤其对显微观察法、假说—演绎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考查频度相对较高。

1.(2013·江苏卷,9)一个班级分组进行减数分裂实验,下列操作及表述正确的是( ) A.换用高倍镜时,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
B.因观察材料较少,性母细胞较小,显微镜视野应适当调亮
C.为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D.一个视野中,用10×物镜看到8个细胞,用40×物镜则可看到32个细胞
解析由于高倍物镜镜头较长,故换用高倍镜时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A项正确;材料少、细胞小,显微镜视野应适当调暗,B项错误;要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需要用高倍物镜,但换上高倍物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焦距,C项错误;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D项错误。

答案A
2.(2012·海南卷,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需选择植物生长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方而不是“茂盛”处取样。

答案B
准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首先应对教材中涉及的几类生物学常用方法熟记于心,其次要梳理、归纳各类研究方法对应的应用实例或应用拓展,在二轮复习期间,宜对相关方法及应用实例进行集中排查,并进行专项集训,以求加深对相关方法的理解与记忆。

归纳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19种方法
①显微观察法——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观察质壁分离、观察染色体变异等
②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制备细胞膜等
③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重带、轻带、中带等)
④细胞染色法——活细胞染色(健那绿染色线粒体);碘染色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死细胞染色(醋酸洋红、龙胆紫、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甲基绿—吡罗红)
⑤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泌蛋白形成;光合作用H182O、C18O2探究O2中放射性;14CO2→14C3→(14CH2O);DNA半保留复制(15N、3H、32P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2P、35S);基因诊断等
⑥纸层析法——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选修1,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鉴定)
⑦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酶作用特性相关实验
⑧浓度梯度设置实验——探究生长素对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选修1,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佳洗涤效果,探究果胶酶活性的最适条件)
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两大定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蝇为材料)
⑩类比推理法——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⑪样方法——估算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蚜虫、昆虫卵)等种群密度
⑫标志重捕法——估算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
⑬取样器取样法——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
⑭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
⑮模型构建法——构建细胞亚显微结构物理模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构建细胞模型、种群特征、细胞分裂等概念模型,构建种群增长两种数学模型(公式、“J”型“S”型曲线),构建减数分裂、血糖调节过程物理模型
⑯选修1:凝胶色谱法、透析法——血红蛋白提取、分离
⑰选修1:从植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的三种常用方法
a.有机溶剂萃取法如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分离
b.水蒸气蒸馏法如玫瑰精油的提取
c.压榨法如橘皮精油的提取
⑱选修3:目的基因注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a.注入植物细胞: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
b.注入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受体细胞为受精卵)
c.注入微生物细胞:Ca2+处理的感受态法
⑲选修3:卵母细胞采集的三种方法
a.用促性腺激素处理后,从输卵管中冲出卵母细胞(不需获能培养)
b.从屠宰母畜丢弃的卵巢中获取卵母细胞(需培养到MⅡ中期)
c.借助超声波探测仪、内窥镜、腹腔镜等工具直接从活体动物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需培养至MⅡ中期)
1.(2015·泰安期末)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模型方法就是指借助具体的实物,对认识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
C.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
解析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模型可包括物理模型(包括实物模型)、数学模型及概念模型;洋葱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发生有丝分裂。

答案D
2.(2015·厦门5模拟)下列有关实验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蚜虫或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不能用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
C.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可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D.向酵母菌培养液加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以检测CO2的产生情况
解析蚜虫或跳蝻活动能力不强,故调查蚜虫或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错误;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也能用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只是液泡为白色,不便于观察,B错误;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可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将细胞核染成深色,C正确;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以检测CO2的产生情况时,需将酵母菌培养液产生的二氧化碳导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中,D错误。

答案C
3.纸层析法、同位素标记法、染色法、离心法等是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纸层析法和离心法都能达到物质分离的目的
B.用台盼蓝染色法可以鉴别细胞的死活
C.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过程中要用到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法
D.色素分离实验中要得到四条不同颜色的色素带需用到纸层析法和染色法
解析选项A,纸层析法利用不同物质在同种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离心时由于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不同,可以将物质分开。

选项B,用台盼蓝染色时,活细胞不会被染色,死细胞会被染色。

选项C,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过程中,先后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法。

选项D,色素分离时用到了纸层析法,但没有用到染色法,四条色素带所呈现的不同颜色是色素本身的颜色。

答案D
4.(2015·四川二模)下面有关显微镜观察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高倍显微镜直接观察黑藻叶,可看到绿色的叶绿体和绿色的线粒体
B.高倍显微镜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进而看到细胞核的相关结构
C.高倍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D.低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可见细胞中央液泡的体积变化
解析线粒体需健那绿染液染色后才呈现蓝绿色,黑藻叶较薄,高倍显微镜直接观察黑藻叶,可看到绿色的叶绿体,但是看不到线粒体,A错误;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红色主要位于细胞质,绿色主要位于细胞核,该实验只能看到DNA和RNA的分布,看不到细胞核的结构,B错误;在解离时细胞已被杀死,故不能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的变化,C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细胞需保持活性,低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可见细胞中央液泡的体积变化,D正确。

答案D
5.(2015·马鞍山二模)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鉴定脂肪可以不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B.苹果、西瓜可作为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材料
C.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加入CaCO3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的颜色不变
解析脂肪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如果是用花生研磨液时,不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A正确;西瓜果肉呈红色,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西瓜果肉的颜色会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故西瓜不适合作为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材料,B错误;研磨过程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C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颜色逐渐加深,原生质层的颜色不变,D正确。

答案B
6.(2015·四川凉山州第二次诊断)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离各种细胞器和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可使用差速离心法
B.构建数学模型可以精确描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
C.萨顿与摩尔根均采用类比推理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艾弗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转化因子”就是DNA
解析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所构建的曲线模型虽然直观,但不够“精确”;萨顿与摩尔根所采用的方法分别为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艾弗里实验所采用的是化学分离法提取DNA、蛋白质等,并未用同位素标记法。

答案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