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流水地貌5河口三角洲

地貌学流水地貌5河口三角洲

小。 • 钱塘江三角港:河流含沙量低;潮差大(8.93米),侵蚀能
力强。
2、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一个理想模式) • 胚胎阶段:河流比降减小,水面展宽,河、海水体混 合,流速急剧降低,大量泥沙迅速堆积,形成河口沙 坝(拦门沙) • 过水断面缩小,水流分汊,形成汊道。汊道口形成新的 河口沙坝,如此反复(如同细胞分裂)。同时河口沙 坝不断接受沉积,逐渐堆高、展开,出露水面成为沙 岛,如崇明岛。
2、不同性质的水体:主要是密度和盐度的差别。所谓密度 的高低,是指注入水体相对于受水盆地水体的密度而言。
• 等密度流:轴向射流,三维混合,流速剧降,泥沙由粗到 细逐渐沉积。
• 低密度流:平面射流,二维混合,水流展宽与降速较慢, 常形成盐水楔。楔的端部,流向、理化性质不同的水体相 遇,引起推移质、悬移质的堆积、絮凝作用。
拦门沙。 • 咸淡水轻度混合, 分界不明显, 存在一较广的泥沙沉积
范围。 • 咸淡水充分混合。不明显界线。从口门向外扩散沉积,
无优势沉积区。属于一种异重流, 可以沿着海底扩散很远, 如 冷水入湖(尤其自北向南流)、浊流入海等。
3、波浪作用对河口区泥沙的冲淤影响 • 既侵蚀,也堆积,从而影响改变三角洲的形态。如波浪 作用形成的滨外沙坝,使河口和滨外沙坝之间形成一个 平静水域,有利于泥沙沉积。 • 若波向线与岸线呈锐角相交,产生沿岸泥沙运动,促使 河口沙嘴生长。
向外海过渡,河流的作用逐渐减弱; 向内陆过渡,海洋的作用逐渐减弱。
一般根据潮流界和潮区界和口门,将河口地区划分为: • 近口段: 径流作用,各种河床地貌 • 河口段: (喇叭口形)径流和潮流作用,三角洲、三角港、
沙洲、沙岛 • 口外海滨段: 潮流、波浪、海流作用,水下三角洲、浅滩
在实际的河口研究中,一般只涉及后两部分,近口段还是 当作一般的河流地貌来研究。
黄河三角洲:多汊道、改道; 长江三角洲:沙岛、沙嘴、泻湖 珠江三角洲:多基岩屏障 Mississippi三角洲:由汊道两侧的决口扇形成。
3、三角洲的沉积结构(比较难理解) 由陆地向海洋方向,按照地貌特征,分3个沉积单元: • 顶积层(顶组沉积层),由水上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 • 前积层(前组沉积层),水下三角洲的前坡沉积,沉积物含水
三、三角洲 为什么大河入海处往往有个三角洲? 如埃及的尼罗河(世界第二长河)三角洲,面积达 24000 km2;美国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大河)入海处 的三角洲,呈鸟足状,面积达26000 km2;我国的长江 (世界第三大河)、黄河(世界第五大河)以及珠江 入海处,也都有面积很大的三角洲。
• 三角洲的发育地区: 河流入海、入湖。
• 潮流界、 潮区界,及洪枯变化 长江: 枯水季节潮区界在距河口616 km的安徽大通,潮流界
在江苏的镇江附近。但洪水期,潮区界下移到距河口 400公里的芜湖,而潮流界也只达江阴以下。 珠江: 潮流界0~160km,枯季上移,西江至高要三榕峡,北 江至三水,东江至东莞石龙。潮区界40~300km。 黄河: 潮流界0~6km;潮区界10~20km
二、河口区的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运动
河流携带泥沙和溶解物质,进入河口地区,在这里,河流和 海洋交锋(一个显著的地理界面),相互作用的性质既包括 物理过程,也包括化学过程。
与地理界面相关的现象: 农牧交错带、山地平原交接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界限、城乡 结合部,等
(一)河口的水动力特征 1、两向水流:径流和潮流 河口是各种动力作用的消能区,也是大量泥沙的沉积区。河 口的演变主要取决于河口区泥沙的冲淤变化。取决于河口边 界条件和水动力特征。 涨潮流和落潮流均对泥沙进行搬运,在两者平衡附近,最有 利于泥沙的沉积。若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如枯水期), 海域泥沙可以进入口门;反之(洪水期),河流泥沙可以运 出口门。 在多汊道的潮汐河口地区,潮波在汊道口的分汊处相遇,产 生汇潮点,也利于泥沙的淤积。
较多,常呈半液体状态; • 底积层(底组沉积层),主要由海洋沉积物组成,粒度细、水
• 三角洲的平面形态:,-5世纪、尼罗河。 1、三角洲发育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泥沙来源(物质基础)。年输沙率/年径流量>0.24, 形成三角洲;年输沙率/年径流量<0.24, 则发育三角港
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动力条件)。 3)口外海滨地形平坦, 水深较浅(空间条件)。对波浪消能,
有利于沉积、浅滩出露水面。 • 美洲的西部无三角洲发育:水深、坡陡;洋流强劲;河流短
• 河口沙岛与废弃的汊道、港湾转化而成的湖泊、沼和天然堤等, 组成三角洲平原,并与向海延伸的水下三角洲部分紧密相连, 构成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如此反复,使三角洲向海扩展。
以上为三角洲发育的概括性理想模式,对于各个具体的三角洲 发育过程而言,由于河口的水动力条件和地形的千差万别, 形成过程有很大变化:
• 高密度流:底部平面扩散,与上层水体的扩散受到限制。
(二)河口区的泥沙运动 1、泥沙来源和运移 (1)以河流带来的为主; (2)海域来沙,其实这些泥沙也是过去河流带入海洋的,
以及其他河流带来的(如长江口的泥沙可以向南带到钱塘 江)。
2、河口区有利于泥沙堆积的部位 (1)涨、落潮的平衡带附近(流速、流量、输沙量) (2)汇潮点 (3)咸淡水混合位置 • 咸淡水明显分层地段, 在咸水楔的顶部大量沉积,形成
第五节 河口地貌
河口是海陆相互作用频繁的地区。河口地区的三角洲是当今经济 最发达的地区,如莱茵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尼 罗河三角洲等。同时,由于超负荷的人类活动,使得河口区也是 承受环境压力最沉重的地域(包括陆地和水域)。
一、河口段划分 径流与入注水体(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地段,叫河口地区 (estuary)。这是一个河段的概念,而非仅仅指河流入海、入湖的 那 一 点 、 一 个 断 面 。 其 水 体 盐 度 变 化 范 围 在 0.1‰ ~ 30‰ 之 间 (冲淡水、混合水,大洋海水的平均盐度是35‰)。河流动力与 海洋动力(主要是潮汐和波浪)相互交接过渡和相互作用(交锋) 的地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