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掌握地貌观察的顺序。
2.熟悉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3.了解地貌观察实践的过程。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的层次性:规模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地貌组成。
如高原地貌的层次性:
2.观察地貌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即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观察更小级别的地貌。
如:山地→山岭→陡崖。
判断
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峰大。
( √ )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 √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2.坡度: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1)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2)影响:坡度大于15°不适宜种植;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2.5%~3%。
3.坡向: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除此以外,还要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思考怎样描述南北半球东西向山脉坡向的不同之处?
答案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多,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南半球则北坡是阳坡,南坡是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要根据当地的盛行风向来判定。
探究点地貌观察
某地理研学团队计划对贺兰山进行研学探究,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
队员们对贺兰山周边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读,确定了观察步骤和方法。
按照前往贺兰山C地点的过程,逐步对贺兰山整体、山体的一侧坡地、山麓的冲积扇体进行观察。
读“贺兰山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贺兰山整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图A ),根据经纬网和海拔,判断图示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
根据等高线描述贺兰山的形态特征。
答案主要地貌类型:西部是山地,东部有地势较平坦的平原。
贺兰山海拔较高,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较窄;山地东西不对称,西坡和缓,坡度较小,东坡陡峻。
2.对贺兰山图A中局部地区进行放大(图B),观察图B,说出图中主要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答案主要是山体东南侧的坡地。
地势起伏大,陡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3.对图B中的局部山麓地带放大(图C),根据等高线判断,图C的东南半壁的地貌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
答案冲积扇。
理由:①等高线突然变得稀疏,坡度上陡下缓;②等高线呈圆弧形,呈现出以山谷出口处为顶部的扇形。
4.对图C中东南部的地形不同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组成物的颗粒大小有什么规律?
答案扇顶颗粒物最粗,越往下部的扇缘,颗粒物越细,边缘最细。
5.结合对图示区域地貌的判读,总结观察地貌的一般方法。
答案先进行宏观地貌的观察,图A 总体是山地和平原;在此基础上观察次一级地貌,图B
中显示的是山坡地貌,重点观察坡度、坡向等指标,如图B中等高线数值是单向递减的,是山体的东南坡,地势高差大,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峻;然后再对坡地的不同部位继续深入观察,图C就是坡地最低处的部分微观地貌,山麓地带的冲积扇;如果再深入还可以仔细观察冲积扇的扇顶、扇体、扇缘等微观地貌,并且坡度、物质组成、地下水位等各有不同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相同。
1.宏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形类型形态特征等高线
平原一般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平坦广阔
丘陵一般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比较和缓
山地一般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
盆地四周等高线密集,数值四周大、中部小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密集,顶部明显稀疏
2.微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类型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 说明地形特征
山峰、示坡线闭合曲线外低内
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
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山脊、山脊线等高线凸向低
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
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山谷线等高线凸向高
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
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
山谷等高线之间
的空白部分
相邻两个山顶
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
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
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
出处,称陡崖
3.常见坡形的等高线特征
坡的类型等高线特点剖面示意图陡坡密集
缓坡稀疏
均匀坡间隔均匀
凸形坡自下而上,等高线由密而疏,表示山下部坡较陡,山上部坡较缓
凹形坡自下而上,等高线由疏而密,表示山下部坡较缓,山上部坡较陡
拓展提升
一、等高线地形图
1.高度的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
如图所示,图中最大等高线H大=500 m,最小等高线H小=100 m,等高距d=100 m。
据此可进行以下计算:
(1)图中最大海拔(H最大)
H大<H最大<H大+d
(2)图中最小海拔(H最小)
H小-d<H最小<H小
(3)图中最大相对高度(H相)
H大-H小<H相<H大-H小+2d
2.陡崖处高度的判断
首先从图中读出在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中最大值(H大)、最小值(H小)、等高距d和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n。
如图,H大=400 m,H小=100 m,d=100 m,n=4,则:
(1)陡崖处最大海拔(H最大)
H大≤H最大<H大+d
(2)陡崖处最小海拔(H最小)
H小-d<H最小≤H小
(3)陡崖处的相对高度(H相)
(n-1)d≤H相<(n+1)d
3.闭合处等高线的高度判断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
具体如图所示:
已知:等高线a、b、c,a<b
(1)如果c=a,则d<a,即“小于小的”。
(2)如果c=b,则d>b,即“大于大的”。
二、地形剖面图
1.比例尺
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
根据要求确定。
2.绘制步骤
读“等高线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的地貌种类是()
A.风成地貌B.流水地貌C.喀斯特地貌D.海岸地貌2.这种地貌最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东北地区B.东南沿海C.青藏高原D.西北地区3.这种地貌的走向主要受制于()
A.河水流向B.风向C.地表坡向D.海岸走向答案 1.A 2.D 3.B
解析第1题,图中等高线的形状呈现新月形,是新月形沙丘的典型形状,属于风成地貌,选A。
第2题,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主,选D。
第3题,沙丘是风力沉积的结果,走向受风向的控制,选B。
观察下面等高线图所示的地貌形态,回答1~3题。
1.图中主要地貌类型是()
A.三角洲B.冲积扇
C.U形谷D.移动沙丘
2.图示范围内,坡地的倾斜方向是()
A.向南B.向西
C.向东北D.向西南
3.图中坡度最大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1.B 2.C 3.C
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呈扇形,是冲积扇,选B。
第2题,图中等高线稠密区与稀疏区的交界处是山坡转向冲积扇的边界,走向是西北-东南走向,与坡地倾斜方向垂直,故选C。
第3题,坡度大小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丙地等高线很稠密,甲、乙、丁三地等高线都比较稀疏,所以丙地坡度最大,选C。
(2018·宁夏银川一中期中)下图中的铁路为新疆铁路的一段,曾多次因大风导致列车脱轨、倾覆及设备损毁。
读图,回答4~5题。
4.该段铁路没有沿虚线走向修建,主要是因为虚线线路()
A.风灾危害大B.修建成本高
C.洪涝灾害多D.占用耕地多
5.图中铁路沿线经过的地形主要是()
A.狭窄的平原B.和缓的坡地
C.山间谷地D.鞍部
答案 4.B 5.B
解析第4题,图中虚线穿越等高线条数多,地势起伏大,修建成本高,B正确。
第5题,图中铁路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沿线地区海拔500~1000 m,等高线较为稀疏,为和缓的坡地,B正确。
6.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字母C表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
(2)如果想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立的地方海拔可能是() A.750 m B.780 m C.1 100 m D.1 190 m
(3)图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A.100 m≤H<300 m B.100 m≤H<200 m
C.200 m≤H<300 m D.100 m<H≤300 m
(4)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________山顶。
答案(1)鞍部南北走向(2)D(3)A(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