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必修3 2-6《琵琶行》.pdf

语文人教版必修3 2-6《琵琶行》.pdf

同是天涯沦落人
出自“自言本是京城女”
京都“我从去年辞帝京”
第一次送客忽闻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才华出众 “名扬京都女艺人” 第二次歌女奏曲叙身世
“才华横溢大诗人”
诗人自述“迁浔阳”
第三次歌女促弦又一曲 江州司马青衫湿
落魄失意“年长色衰嫁商人” “犯颜直谏贬浔阳”
必曾相识
四、文白对译
相逢何
一、中心主旨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人借一个 年老色衰、漂泊江 湖的歌女形象,抒发自己沦落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的慨叹!通过对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反映、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才志 士的打击和迫害。 二、写作特色 1.以喻写声。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 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
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 送客湓浦口, (唐)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我在湓浦口送客,
闻 舟 中 夜 弹 琵 琶 者,听 其音,铮铮然 有 京 听到船中有人夜晚弹奏琵琶,听那乐音,铮铮地竟有京城流
都 声。 行的乐曲声调。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和,唐宪宗的 年号。予:我,指白居易。左迁:贬官,降
连词,表示原因。“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今义:长句子。③古义:整 理。今义:整治,治理。④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⑤古义:突然冲出。今义:
超出一般。⑥古义:刚才。今义:朝前面。⑦古义:突然,一下子。今义:暂时。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命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人重.利轻.别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名词用作动词,摆酒;③形容词“重”“轻”
三、句式 1.送客湓浦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徙于江湖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斯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长安倡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2.倒装 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4.判断句。本来 是长安倡女。5.省略句。使其快弹数曲。 四、名句积累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 干。 4.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课文理解 1.阅读小序和第一段,说说这个小序和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 ①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 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②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 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 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 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 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乐声描写是第二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 几个小层次?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点拨 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 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 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 的低潮。“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 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 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 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
职。九江郡:本为隋朝设置,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
西九江市。司马:官名,唐时司马实际是闲职。湓(pén)浦口:
学海无涯
湓江流入长江的地方。琵琶:乐器。其:那。铮铮(zhēnɡ): 摹琵琶清脆的声音。然:词尾助词,……的样子。京都声: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昔日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诗人 29 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 密,过去在朝廷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琵琶女年老色衰,本不是她自己的过错;诗人惨遭贬 官,原因是他正直敢言,同样不是自己的过错。琵琶女晚年是“嫁作商人妇”而独自“守空 船”;诗人现时的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女与诗人有着完全 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悲人,怜己;伤 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悲怆满怀,忍不住泪洒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 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2.古今异义
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如听仙乐耳暂.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后一年。②“因为”古义:于是写 了。今义:
3.曲中含情。 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未成曲调先有 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 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明暗线索。 本文运用明暗两条线索,扩大了写作空间,并且结构严谨。歌女的遭遇、身世是一条明 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 也可以说是一条反映民间的变化,一条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一虚一实,虚实相连,使结构 在严谨中见出错落。 三、结构图解
4.如何评价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 点拨 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 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 琶女不但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 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 遭遇中得到觉 醒。 5.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 风物有什么作用呢?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点拨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 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 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 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 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 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 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二、虚词
转徙于.江湖间 1.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学海无涯
委身为.贾人妇
2.为
霓为衣兮风为.马 庖丁为作的处所,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介词,在被 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动词,做/动词,当作,作为/介词,给/动词,弹奏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