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7.培养基的种类及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8.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要求
1.掌握菌落的概念、细菌分裂方式、繁殖速度和生长曲线的分期及意义
2.掌握对氧要求的细菌的分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不生长的原因
3.熟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常用的细菌生化反应,熟悉与医学相关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4.熟悉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了解细菌人工培养的方法和培养基的种类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8月
Jawetz, Melnick & 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25th ed.)
McGraw-Hill
2010
陈东科、孙长贵主编
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
人卫出版社
2011年1月
汤一苇主编
微生物分子诊断学
科学出版社
2013年2月
戚中田主编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4.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物定义;微生物种类。
2.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尤其是巴斯德、郭霍、琴纳、伊凡诺夫斯基、弗莱明等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5.了解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条件及细菌的新陈代谢
6.熟悉菌株、菌种和菌属的概念,了解细菌的分类法和命名原则
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内容
1.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等
3.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原因、后果及实际意义
4.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MED130007
编写时间
2014年2月8日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
Medical Microbiology
学分数
3.5
周学时
4+3
*任课教师
/课程负责人
龙健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
课程性质:
请根据教学培养方案上的课程性质在以下4个栏目中选择。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及从事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适应新世纪卫生事业发展的合格医药卫生人员。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不少于5种)
作者
教材或参考资料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贾文祥主编
医学微生物学(第2版)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包括氧、营养物质、pH等)。
2.按对氧要求不同对细菌进行分类(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3.细菌分裂方式及速度、生长曲线及其分期
4.细菌的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和营养机制
5.细菌的新陈代谢,需氧呼吸与发酵的概念
6.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掌握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临床上常见的全身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和内毒血症);细菌毒力的两个表现:侵袭力(有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蛋白等);细菌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性质及生物学功能
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和任务,了解新现和再现传染病病原体,以及微生物学当前的热点问题;了解现代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现代微生物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1细菌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方式;细菌的多形性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物质、核质的组成及其功能;细菌的L型
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法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细菌学,临床细菌学,基础病毒学,临床病毒学和病原性真菌。基础细菌学和病毒学主要论述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致病与免疫、实验室诊断和特异性防治等一般规律;临床细菌学和病毒学着重描述与临床医学相关的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特征和机制、特异性免疫反应、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等;病原性真菌主要论述真菌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
1.细菌感染的来源与传播方式
2.细菌感染的类型
3.细菌毒力、半数致死量的概念
4.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和毒素,细菌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
5.黏附素、胞外酶和抗吞噬因子在细菌致病中的作用
6.细菌内、外毒素的性质及致病作用
7.影响细菌感染的因素
教学要求
4.了解突变的类型、回复突变机制、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
教学内容
1.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3.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耐药的生化机制
4.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教学要求
1.掌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掌握细菌耐药机制及其预防
3.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
5.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包括Ames试验、遗传工程等
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F质粒、Hfr、R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2.熟悉噬菌体与宿主菌相互关系,溶菌周期及溶原状态、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熟悉影印平板实验、波动实验、Ames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2.掌握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四种特殊结构和功能;掌握质粒、核蛋白体等胞质内含物
3.掌握革兰染色法的方法、原理及实际意义
4.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细菌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中介体、核质的特点。
5.了解革兰阴性菌的分泌系统;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的种类。
2细菌的生理和分类
教学内容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4.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显微镜的使用、常用细菌染色法,主要是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形态,尤其是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异同点及其意义;与细菌致病及抗生素等关系,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细菌L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