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地形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研究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热污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
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和__生物环境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递减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对流层______、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组成的混合物。
其组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
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线状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传染病暴发流行____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胶体__、___溶解物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_、_无机有毒物____、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_____三种形式。
18、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追求__、质量和效率_____;生态—环境—资源目标是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__自身承载力_____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__社会公平_,人口适度增长。
19、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__公平性原则_____、__可持续性原则___、__共同性原则___和_需求性原则_____原则。
20、粒径大于10 μm的粉尘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被称为__降尘_____;粒径小于或等于10 μm的粉尘重量轻,被称为___飘尘____,在大气中呈悬浮状态,可通过呼吸道被人吸入体内。
21、水循环的基本类型包括海上内循环、__海陆间循环_____和__陆上内循环_____。
22、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位置称为__生态位_____。
23、环境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热污染。
24、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分散作用有三种方式:__分子扩散、_湍流扩散__和__弥散_____。
25、水中无机化合物迁移转化的主要方式有:__离子交换__、__混凝沉淀_和__活性炭过滤_____。
26、光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光分解反应_反应和_光氧化反应____反应两大类。
27、大气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__氮氧化物___、__碳氧化物__、__臭氧_、醛类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28、常用的水体污染指标有___水温____、___PH值____、___透明度____等。
29、环境监测技术包括__采样技术____、__样品预处理技术___、__测试技术____和___数据处理技术___。
30、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的总量控制称为_容量总量控制______。
二、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4、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表面由各种气体、水体和多种悬浮物及其他杂质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生命活动长期参与作用的结果。
5、土壤圈: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断断续续的圈层——土壤圈。
6、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7、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生物间的交换称为物质循环。
8、生态效率:指各能量参数在各营养级之间及内部传递与转化的效率。
9、城市化:城市化是指: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
3形成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组织结构和文化。
4拥有现代市政服务与管理系统。
5具有一定量的流动人口。
.10、城市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量。
1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确保人类生存、发展不受危害、自然生态平衡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
12、环境自净:环境自净是环境内在的一种自动消除污染物,使之达到净化的机能。
13、环境背景值:也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分。
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14、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的颗粒物。
15、PM10:可吸入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总称,又称PM10。
16、可持续发展:每一代人在满足本代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应使资源和环境条件保持相对稳定,以便持续供给后代。
17、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用来度量满足一定人口需求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的面积。
18、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产生土壤环境质量现存的或潜在的恶化,对生物,水体、空气或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或可能有危害的现象。
19、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水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通过分解者,再归还于环境,这就是物质循环,也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0、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
2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22、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23、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
24、种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5、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26、生物多样性: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
27、逆温:在大气边界层内,由于气象和地形等条件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28、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29、噪声污染:通常把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也即人们不需要听到或对人体有害的声音称为噪声。
噪声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交谈通信,是听力结构受损,干扰睡眠,对人体生理心理产生影响。
30、光污染:光污染是指各种光源过量地辐射,对周围环境、人类活动和生产环境造成影响的现象。
31、热污染:热污染是指由日益现代化的人类生产活动中排放的各种废热所导致的环境污染。
3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33、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化合物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
34、生物富集:有些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降解,可以在生物体内以原来的形态或其他形态长时间存在,污染物生物吸收的数量远远大于分解的数量,结果导致这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大量堆积。
35、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随营养级数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36、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
37、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浓度(mg/L)表示。
38、BOD:生化需氧量,(目前,常以培养5天的耗氧量来反应有机物的污染情况。
)39、TOC:总有机碳,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之一。
40、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及反映环境质量的环境因子的测定,并与环境标准进行比较,评价环境质量并确定其变化趋势。
41、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42、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
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43、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4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湖、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