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针灸治疗
偏瘫的针灸治疗
医学资源 1
一、偏瘫概述
1.定义
偏瘫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 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 肢体运动功能 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 时可伴 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 不全等症状。
医学资源
2
2.分类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 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
医学资源 10
3.毫针刺法
进针
医学资源
11
行针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 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的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和捻转法) 法等)
辅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摇柄法、飞法、震颤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和加强 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
医学资源
12
基本手法:
医学资源
13
辅助手法:
循法
医学资源
14
针刺补泻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针刺补泻的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手法
医学资源
15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医学资源
3
3. 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医学资源
8
2.针刺练习
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练习方法有3种:
1.纸垫练针法:
医学资源
9
2.棉团练针法:
3.实体练针法:通过前面的练习,掌握了一定 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或他人的身上 进行练习。最后做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
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医学资源
16
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 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 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医学资源
20
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 即可出针,或留置15~3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 症,如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 留针时间。某些急腹症、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必 要时可留针数小时。而对老人、小儿患者和昏厥、 休克、虚脱患者,不宜久留针,以免引起意外情 况或贻误病情。 术者留针时需注意,首先排除不适于留针的患者, 如不能合作的儿童、惧针者、初诊者、体质过于 虚弱者;其次排除不宜留针的部位,如眼区、喉 部、胸部等;再次排除不适宜留针的病情,如尿 频、尿急、咳喘、腹泻等病症。对需要留针、可 以留针者,在留针期间,应时刻注意患者的面色 和表情,防止晕针等意外发生。
医学资源
5
②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 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 均不发生障碍。
③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 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 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 抗感。 ④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 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医学资源
19
留针与出针
留针 当毫针刺入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 称为留针。
留针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 气的目的。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长短,应视患者体质、 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
(3进1退)
医学资源
18
透心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 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 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 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 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 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 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 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 肿等热性疾病。 (1进2退1进)
医学资源
6
二、针灸概述
1.毫针结构
针尖:针的前段锋锐部分,又称针芒。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的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 的部分。
针根:针体与针柄连接的部分。
针柄:针根至针尾之间,常以铜丝或铝丝紧密缠绕的部分,是术者持针、 运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装置艾绒之处。
医学资源
7
针尾:针柄的末端,一般用金属丝缠绕呈圆 筒状,又称针顶。
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 出针为泻法。
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 为泻法。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根据病情留针或立即出针。
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应用。
医学资源
17
复式手法
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 (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 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 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 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 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 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 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 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医学资源
4
4.症状
偏瘫的症状:
偏瘫痉挛性,偏瘫步态,口角歪斜,无法说话,口角下垂,手指歪斜, 下肢拖曳步态 ,下肢中枢性瘫痪 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 眼各一侧偏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