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5课。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2):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3):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
第四部分(4—6):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展开的,层次清晰,结构明了。
本文大部分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朴实,适合积累,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世界,但是文中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就成了语言学习的重点。
★面对这份文本,我估计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也掌握了多种的语文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让他们先学后
(一)导入板块在导入板块,我是这样跟学生互动的: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
(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并且给着zhao地正音)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采用了谈话法导入了新课,关注了课题。
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即文眼。
从题目入手往往能生发教学的切入点。
力图体现“课未始,已成基调”的教学节奏。
(二)初读板块
在初读板块,我要达成两个目标。
一通过让学生用心地初读课文,我要帮助他扫清阅读障碍。
我主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以及长难句疏通四方面予以重点指导。
纠偏字音:着(zháo)地,更(gēng)正,的(dí)确,胆大妄为(wéi);注意字形:区分“辨辩辫”,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在字义方面,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查字典、词语手册并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相机理解,比如信奉、相称、固执等词语
二是在学生初读过后,应该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
我就在课上让学生说说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力求学生说准确和完整。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随机梳理板书,达成感知的目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我主要着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通过对文意的把握,让学生在初读后留下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后面品读咀嚼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品读板块
(★过渡语)这样子,我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板块。
这一板块是教学的重点。
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这一板块我主要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采用抓重点语句逐一落实我的教学侧重点。
让学生读文找据,合作交流,汇报点拨,我重点点拨这样几个地方:
第一处: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着重理解“辩论家”的意思。
第二处:伽利略的疑问是什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质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小组讨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汇报。
如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10+1>10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还可利用图示法或演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处:斜塔试验
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人们的前后态度是怎样?
第四处: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的也不是全都对的。
体会当时人们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抓住“才”和“原来”,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我紧紧围绕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充分展示学习的过程,让这一过程呈现板块状、环节式、步骤化,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不断地走来回,大力体现语文味。
在这一板块我努力清晰自己教什么,让教学目标内容化,让怎么教富有方法和策略。
在学生自我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教者适时地作出点拨、指导,从而让学生对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从而达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过渡语)接着我就进入到第四板块的教学,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这里我主要安排如下的语言实践。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
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五)总结板块
(★过渡语)总结全文,回应教学目标
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五、说板书设计
(★过渡语)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我这样的板书设计就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文章要点的呈现。
简洁的板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谢谢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