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_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完美版)

25_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完美版)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思 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伽利 略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在这里 发生了 什么故 事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 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 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 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 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 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目前, 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 一世界名塔。
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 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
判中诞生的。
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
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 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 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 待学习。
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批判了 被教会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说,勇敢地捍 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 欧洲。正因为如 此,布鲁诺引起了 罗马宗教裁判所 的恐惧和仇恨。 1600年2月17日, 布鲁诺被处以火刑。 他向围观的人们 庄严地宣布:“黑 暗即将过去,黎 明即将来临,真理 终将战胜邪恶!”英勇就义!1889年6月9日, 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人们为他树 立了一尊铜像,以永远纪念这位为真理而呐喊、 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思想家。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 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两个铁球不同时着地
10 11


1+10慢于10

两个铁球不同时着地
10 11
1+10快于10
慢 快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 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慢 。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 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快 。
两个相反的结论 正确的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 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 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 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 有关系。
他向学生们宣布 了实验的结果,同事 宣布要在比萨成的斜 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经过严密推理和反复 实验后证明自己地对的, 才向学生宣布结果。目 的:打破当时科学界盲 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 想,让人们形成科学态 度
第三部分(5—6):伽利略的试验使人们看
到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事实。
1、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四、第二部分
信奉——怀疑
2、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 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 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 真理吗?”
3、亚里士多德说的哪句话让伽利略产生 了怀疑?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那些人都保持着惊讶的表 情,有些人使劲眨了眨眼;有些人仔细回想铁球抛 下来的过程;有的人甚至想去掂一掂铁球的重量, 检查一下有没有作弊…… 当大家验证了这些实验物品没有错误后,大家 议论纷纷:“看来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不全是对 的。”“是啊,你的能力原来不输给亚里士多德, 我们应该相信你!”那个责备伽利略的青年说。大 家都说:“他说的没错,我们误会你了。”而伽利 略却谦虚地说:“不,亚里斯多德先生的毛病不是 很多,人的一生一定也总会存在错误,不可能十全 十美,神仙至少也有毛病的。” 听了这句话,人们不禁感到:心一下子温暖了。 而且那一刹那,把羡慕的眼神投向了他.
我会读:
辩论 寻常 解答 信奉 怀疑
责备 违背 曾经 疑问 拖住 事实 结论 解释 试验 证明
的确 教授 宣布 斜塔 固执
惊讶 呼喊 哲学家 忍不住 不容更改 胆大妄为
理解词语
哲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 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 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 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 授,传授,如授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从一个事实中却 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 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 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 说错了 。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 落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 有关系。
一个事实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 题? 两个铁球 着地。
A:伽利略的观点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B: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 两个铁球重的先着地。
伽利略的思考过程: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 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是亚历山 大大帝的老师。他 在生物学、生理学、 医学、美学等方面 都有杰出的贡献, 被马克思、恩格斯 称为古希腊哲学家 中“最博学的人 物”。
二、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简单介绍伽利略。
第二部分(2—4):在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
德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 了疑问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课文讲了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 )在 1 、课文主要讲了亚里士多德 和伽利略之间 亚里士多德 年轻时代对( )的一句话产生 的什么事情? 了( 怀疑 ),并通过 ( 分析 )和 ( 多次试验 ),得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的结论。赞扬 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追求真理的 精神。
亚里士多德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 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 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 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 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后一个是反问句,反映了当时 科学界狂热崇拜亚里士多德,并把 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在这 种环境下,伽利略善于思考,敢于 向权威挑战,更表现出他对真理执 着追求的科学态度。
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
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追求科学的真理需要特殊的勇敢!
——伽利略
让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 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 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 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 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围观的人们都大声呼喊起 来:“伽利略教授,你真棒!”人们争先恐后地蜂 拥而上,有的说:“伽利略教授,你真是好样的, 感谢你让我们明白了‘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会有出错的地方’这样的一个道理!”有的说: “伽利略教授,你冒着生命危险帮我们纠正了错误 的想法!”还有的说:“伽利略教授,请原谅我刚刚 对你的不敬,我向您道歉!”伽利略说话了,他说: “我们是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是不要迷信它。 记住,盲目地迷信和崇拜是愚蠢的行为!”伽利略的 话说完了,斜塔周围又是一片欢呼声,那声音传得 很远,很远……
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
信奉: 信仰并崇奉。 违背: 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违,不依从。 胆大妄为: 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
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布: 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肯改变。 磅: 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 合453.6克,不足一斤。
特殊 遵循 谬论 相信
( 寻常 )
( 违背 ) ( 真理 )
( 怀疑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自读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 期的哪国人? 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 的顺序叙述的? (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 最后……”叙述)
一、朗读课文,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
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
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课文感知
2、伽利略是一个 ( 执着追求真理 )的科学家。
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 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 追求真理。
课文感知 3、伽利略是一个( 勇敢 )的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不是对的。( )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全都是对的。( )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全都是错的。( )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的对有的错。()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 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 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 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 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不要多一点
不要少一点
辨 辩 辫
一点一撇仔细辨;
中间有言来争辩;
找到丝线扎小辫。

de (好的、美的) 为 dí (的确、的当) dì (目的、有的放矢) zhe (对着、写着) zhá o (着火、着地) zhuó (穿着、着陆)
wé i (为难、为人)
wè i (为何、因为)


gēng (更改、三更) gè ng (更加、更好)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伽利略从斜塔下来的时候, 斜塔下的人开始后悔,脸色不安起来,议论着:“连 古希腊最有名的大哲学家竟被一个区区之后25岁的 年轻教授几百,他真是了不起!”一位教师,敬佩地 说:“简直是太聪明’、太勇敢了,我要拜他为 师!”另个人眉飞色舞地说。 正当伽利略出来时, 一群记者团团围住伽利略。其中一个大胆的问:“你 为何要怀疑著名人的,大名鼎鼎,大家极度信任的 亚里斯多德呢?你不怕别人责备吗?”伽利略镇定 自若地说:“我想让大家明白,我们不能迷信权威, 不能盲目听从。科学的答案是无法替代的。十全十 美的人也不能说出十全十美的答案。至于我怕不怕 别人责备,我只有用一句话形容,只要我行的,就 要努力去做。” 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不要违背人类的真理. 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 不可以违背人类的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