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工品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传爆药柱的优化设计专业: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学号:姓名:Misaya摘要传爆药是指用于传递和扩大爆轰的装药。
在早期的非隔爆型引信中,起爆元件和主装药间装有传爆药,彼此呈直线排列;自出现隔爆型的引信后,由于起爆元件与传爆药的相对位置是错开的,并且隔开一定距离,这时在起爆元件和传爆药之间装有导爆药。
导爆药和传爆药的作用是相同的关键词:传爆药柱,传爆药,主装药目录摘要 (I)目录 (II)前言 ............................................................................................................................... I II1 传爆药的药量和密度 (1)2 传爆药尺寸 (3)3 传爆药和主装药的相对位置 (8)4 管壳材料和周围介质 (10)5 结论 (12)6 参考文献 (15)前言引信中传爆药的作用主要是扩大爆轰,以达到完全起爆弹丸装药的目的。
当弹丸药量很大时,如大口径火箭弹,单用引信传爆药柱还不能完全起爆时,可在弹丸内放置辅助传爆药柱。
如弹丸中的引信窝长,而配用的引信短时,也可用辅助传爆药柱来填充短引信装入窝后留下的空间。
有的弹丸口径不算大,但弹丸装药比较顿感;或因装药方式引起顿感,也可用辅助传爆药柱,或者在紧贴传爆药柱的四周装一层感度比主装药高的炸药。
这种补充装药也称传爆药的围绕装药。
如有的国家用梯恩梯作为105mm榴弹中阿妈托炸药的围绕装药。
辅助药柱属弹丸设计范围,引信传爆药应可靠起爆它。
因为传爆药和导爆药一样在引信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地地位。
所以它和导爆药的要求也基本一致,只是要求它的起爆能力更大,所以药量比导爆药大,尺寸也大。
1传爆药的药量和密度为确保传爆药作用可靠,要考虑传爆药和主装药的质量比。
一般炮弹中的传爆药量取弹丸助装药的 2.5%0.5%,其它小口径~~0.5%,凡大中口径榴弹取1%弹,迫弹,破甲弹和穿甲弹等取 2.5%~1%。
设计时除参照相似弹药中传爆药的质量比外,传爆约药量最终还需用实验方法确定。
传爆药起爆能力大小的实验装置如图1—1。
将电雷管,传爆药柱,被发药柱一起固定在一块铜板上,通电使雷管引爆,然后引发其它药柱爆炸。
被发药柱爆炸后在铜板上炸出一定印痕,称印痕长度为爆炸熄灭长度,用它来衡量传爆药柱起爆能力的大小。
实验结果如表 1.1。
实验条件:传爆药柱为特屈儿,密度为3.1cm66g。
6.1cm/g,炸药柱为硝酸铵/梯恩梯=90/10混合炸药,密度为3/表1.1传爆药量与起爆能力的关系传爆药爆炸熄灭长度/mm药量/g 直径/mm 高度/mm8 12 16 20 25 35 24242424242411.817.121.527.834.548.0546069747881结果表明:传爆药柱直径固定后,在一定范围内药量增加,药高增加,起爆能力增加。
需注意的是:传爆药柱的设计不仅与弹丸装药量有关,而且与弹丸主装药药型有关,需很好协调。
传爆药的密度直接影响输出大小,但不能仅凭此来决定密度的选择,因为密度还影响感度,故实际上装药密度的选定必须兼顾感度和输出。
一般传爆药的使用密度为理论密度的%95~%90。
对主装药来说,只有传爆药柱的爆速大于或等于主装药的爆速,才可以使主装药的爆轰成长期接近于零,保证主装药发挥最大威力。
设计时传爆药的爆速均大于或等于主装药的爆速,但由于有壳,空隙等惰性物介于传爆药和主装药之间,因此引爆主装药时还是存在爆轰成长期的。
2 传爆药尺寸因传爆药柱均装在引信中使用,而引信外形尺寸在弹丸设计时已被确定,所以也相应地限制了传爆药外形尺寸的设计。
目前国产火炮引信口螺纹M27,M36,M52等三个系列,因而限制了传爆药柱最大直径的选择。
因此所谓确定传爆药柱外形尺寸,主要就是如火如荼在许可的范围内,合理地调整药柱高度与直径的比值,用尽可能少药量的传爆药柱输出最大的爆轰能量。
一定量炸药爆轰输出的大小与装药直径,高度,密度都有关系,当密度确定后,主要就是确定高径比。
两者相比,直径的影响更显著。
因为药量一定时,扁圆柱形的药柱轴向输出大,装药的利用率高;但如果直径过大,长度不足,则会引起爆轰成长不完全,从而减弱起爆能力。
输出和装药尺寸的关系可由下列实验证明。
实验一:条件为特屈儿传爆药柱,密度3/6.1cm g =ρ,药柱直径mm d 5.24=,以药柱的高度直径比1/=d h 时的爆轰输出为1,K 值其它d h /值时爆轰输出和1/=d h 时输出之比值。
实验表明,当药柱直径一定,药柱高度约等于2倍直径时,轴向输出达到最大极限。
再增大药柱高度,i 提高轴向起爆能力的意义就不大了,如图1—2所示。
(2)实验二:条件为特屈儿传爆药柱,g m cm g 20,/6.13==ρ,改变d h /的实验结果如图1—3所示,一定药量的药柱,随着d h /的减小,爆轰输出线性地增大。
将两条试验曲线进行对比后,可以看出,增大直径对提高爆轰输出的影响,比增大高度显著。
在图1—3中,当药量为20g ,4.0/=d h ,计算得mm d 34=时,药柱的爆轰输出28.1=K ;而在图1—2中mm d 5.24=,2/=d h 时,计算知药量达37g ,而药柱的爆轰输出K 仅1.14.这说明,扁圆柱形的药柱比长圆柱形的药柱由较大有效药量。
(3)实验三:条件为特屈儿传爆药柱,3/6.1cm g =ρ,起爆相同条件的硝酸铵:梯恩梯=80:20被发药柱,3/6.1cm g =ρ,mm d 40=,g m 200=。
结果示于表2.1,表2.2表。
表2.1表明传爆药量一定,起爆相同的被发药柱时,随着传爆药柱直径增加,爆炸熄灭长度增加,起爆能力增加。
表1.3表明直径大的传爆药使相同被发药完全爆轰所需的药量小,传爆药量占被发药量的百分比α也小。
表2.1 传爆药高度与直径之比对起爆能力影响传 爆 药爆炸熄灭长度/mm 药量/s 直径/mm 高度/mm 高度/直径 2 2 2 15 19 25 6.4 4.3 2.6 0.426 0.226 0.10465 80 100表2.2 传爆药直径对起爆能力影响直径/mm 药量/g100⨯α15 19 254 3 22.0 1.5 1.0上述实验表明,在相同药量下,传爆药柱d h /存在一最佳值,使输出爆轰能最大。
(4)实验四:用直径mm d 51=的3号火焰雷管起爆密度为3/5.1cm g ,直径为2d 的虫胶漆造粒RDX 药柱,用起爆深度判断起爆效果,得到的结果是药柱直径变化时,起爆深度也变化,二者几乎呈直线关系,见表2.3。
表2.3 起爆深度和药柱直径比12/d d 1.00 1.26 1.44 1.621.902.16 起爆深度/mm 1.172.894.175.207.008.74当传爆药和主装药直接接触时,二者传爆面积比是起爆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Green 曾做过一个实验,用不同直径的圆柱状金属冲击起爆PBX9404炸药,测得临界起爆速度V 和弹丸直径d 之间的关系,见图1—4。
Moulaud 也用类似的实验得到类似的结果,从而提出了一个临界起爆面积的概念。
他将实验结果以受主炸药面上所受压力的对数值(lnp )和临界起爆面积的对数值(lnA )作图,得到一直线关系。
以上两人的实验对于证实在冲击波起爆时用τ2P 作为单位面积上的起爆临界判据作了有价值的补充,由此又增加了一个 临界起爆面积的概念。
当起爆面积小于临界面积时,即使τ2P 已达到要求的数值,爆轰仍不能发生。
这为起爆能力引入了二维尺寸效应。
1981年,Moulard 曾用相同厚度,不同直径d 的钢飞片,对3/73.1cm g =ρ,mm d 20=的组装B 炸药进行撞击试验,结果见图1—5。
Bahl 用厚的圆柱形飞片撞击PBX9404炸药,结果见图1—6。
两试验均表明在不同飞片速度下存在临界起爆面积。
从上述实验可知,传爆药设计时,直径或起爆面积尽可能大些起爆能力好,但需注意随弹种不同对起爆能力的要求不同。
如空心装药被甲弹要求轴向引爆能力大,这时传爆药柱直径应尽量大些;杀伤弹为了得到更好的破片效应,要求径向引爆能力大些,这时传爆药柱直径可小些。
另外,设计传爆药长径比时,还要考虑引信装入弹丸后传爆药和主装药的位置,它也直接影响起爆能力。
几种炸药的临界直径及极限直径见表2.4。
表2.4 几种炸药的临界直径及极限直径 炸药 临界直径 mm d k / 极限直径 mm d L / 密度 3/-⋅cm g ρ 粒度/mm装药方式 特屈儿 7 1 0.18 压装,无壳 黑索金 1.2 4 1 1 0.018 0.025~0.15压装,无壳 薄壁玻璃外壳 太安 2.2 0.9 3.2 1 1 0.15~0.25 0.025~0.1薄壁玻璃外壳 梯恩梯11.2 5.5 2.5 26.930 9 10 500.85 0.85 1.5 1.580.07~0.2 0.01~0.05 0.07~0.2压装,无壳 薄壁玻璃外壳 压装,无壳 注装,无壳引信中实际使用的传爆药柱,其高度与直径的比值约为5.1~3.0之间。
当引信口螺纹较小或药柱药量较大时,比值一般接近上限值;当引信口螺纹较大或药柱药量较小时,比值一般接近下限值。
深水炸弹和航空炸弹因为传爆药柱伸入弹丸装药内,这时高径比不受此限制。
3 传爆药和主装药的相对位置以上讨论的传爆药均是放在主装药上面,但实际使用中,特别是大口径弹,传爆药常常是装入主装药里面,如图1—7。
同一传爆药柱,它和主装药装配情况对起爆能力的影响见表3.1。
表3.1 传爆药柱装入被发药的起爆效果 埋入情况 被发药熄爆长度/mm实验条件不埋入 31 特屈儿传爆药柱,药量38g ,直径25mm埋入10mm97密度3/6.1cm g ,被发药阿马托(90/)埋入23mm100 密度3/5.1cm g ,药高100mm有人还用杆状传爆药作了如下实验:传爆药直径mm 8.9,埋入主装药不同位置起爆阿马托()10/90/34=TNT NO NH ,药柱长mm 120,直径mm 40,密度3/6.1cm g 。
结果见表3.2。
表3.2 杆状传爆埋入深度对起爆能力影响 药量/g 21 9 66 埋入炸药位置 整个插入装药 埋入21 埋入21表面接触爆炸熄灭长度/mm 120 105 90以上两个实验说明,把传爆药埋入主装药会增加起爆能力。
这时因为: 减少了传爆药爆轰产物径向飞散的能力损失; 增大了起爆面积,埋入主装药内不仅利用了轴向起爆能力,还利用了径向起爆能力。
这里的起爆面积为dL d ππ+241。
L为埋入深度,埋入的愈深起爆面积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