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
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
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
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
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
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
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
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
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
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
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
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而中国社会发展史决定了中国建筑艺术要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1345年,建了182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保其地位的永恒,产生了一系列的统治思想:“天”、“礼”、“孝”思想,并以这种思想教育后代。
知识只能在统治阶层中传播,借以维持和巩固他们的统治。
而所谓宗教活动多依民间传说中的鬼神、天、地以及奇形怪兽和巫师占卜祭祀等为主要内容。
所以至卜、史、巫、祝这些所谓的文化官也是统治者政权利益的维护者。
这时期没有固定化的神形和为之而产生的学说。
从奴隶社会发展到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建筑始终是以反映皇权的宫殿建筑为主流的。
“神”在中国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
除东汉时由张道陵附会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而创立的道教为我国土生土长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舶来文化。
佛教是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并发扬光大。
伊斯兰教是七世纪中叶由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但其散布地域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文化影响不大。
基督教则在元、明时期由欧洲传入我国。
因此,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正统思想基本以儒学为基础。
我国宗教建筑和西方宗教建筑大有不同,它从来没有过分地陷入神学的激动和接受超人性的迷狂,而是要求一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
道教认为炼气,服食丹药是升仙途径,其建筑多在深山壁谷之中。
如道教胜地武当山主峰1612米,建有紫霄宫、太清宫、玉虚宫。
禅宗主张在个人的内心中去寻求解脱,深山养息、面壁打坐、寻找平和宁静。
著名的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涧古刹隐现,林海梵语吟吟,云雾香火袅袅,寺在山中仿佛就是一幅画卷。
“刹”是梵语音译,既可指佛国,也可指佛寺。
中国的佛寺本身就是佛国精神的象征或净土的缩影。
人们在这里应该寻求到安全,体验到解脱,一切都应该是普通人性所能够理解的。
秦砖汉瓦、柱、梁、额、桁、枋、拱、椽的交织网络构成建筑。
中国的宗教建筑相比民用建筑来说是宏伟瑰丽的,但相对于代表皇权的建筑而言,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在都城,它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
我国的佛寺建筑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或宫殿的缩小。
佛教纪念建筑物——佛塔,也充满着世俗的情感,他虽具有高耸的形体,但却不像哥特式尖塔那样一味强调升腾,那层层塔檐削弱了垂直的动势,仿佛升腾中时时回顾大地。
中国佛塔也是世俗建筑楼阁的仿造。
思想观念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伦理道德如同一张看不见的网,牢牢地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封建社会浸透着以“仁”“义”“忠”“孝”为基本规范和理想的人格伦理意识。
而以伦理为信仰和基准的中国古典建筑往往深受其影响。
包括外来文化佛教建筑寺庙。
仁者,亲也,从人从二。
可以理解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扩大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表达在孔子看来是“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理想范式,继而达到群体的和谐。
群体和谐观也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征和独特理念。
由于要压制单体建筑的凌空出世,强调和谐的群体观,因此即便是向高空发展的塔体建筑也以多重的水平线来削弱其拔高之势,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牢堵坡”。
而匍匐与大地的习惯则是为了完成与其交流的态势,以群体的对称、呼应、水平展开,左右延伸,层层扩大,形成简明而有序的空间组合。
如同浑厚的交响乐,几乎听不出其中嘈杂的单音。
为了群体气势,每一种建筑符号都收敛了个性的张扬。
而且,中国建筑一直是平稳而缓慢的发展,不断完善已有的形式,西方的建筑发展史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序曲凯歌。
因为,中华文明实则上是一个极其早熟的文明共体,我们几乎所有的思想奠基都在先秦两汉得以完成;而西方则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中国佛教十大名寺之一五台山佛光寺,建于471-499年✓石结构与木结构在西方的建筑体系中,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尤其被称为“主流建筑”的宗教建筑,如神庙、哥特式大教堂等建筑,无不由砖石材料建造而成,是“石头的史书”。
唯独我国古代建筑,包括宫殿、佛寺、道教宫观,多是木结构系统建筑,以木材为建筑的主要构架。
其实,中国并不缺少石材,古代的石作技术发展也并不比木作差。
汉代的墓室、石阙都以砖石构成,中国古代各种令世界桥梁专家瞩目的石拱桥,即是石作技术的典范。
但宫殿、佛寺、道观等建筑,却使用完整的木结构体系,而不用砖石结构体系。
这说明中国的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并不是取材和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受文化观念影响形成的。
西方基督教用砖石结构建造教堂,为了体现建筑的永久性,以表达对神灵的敬重。
中国古人把木材视为最合适的建筑材料,是与中国“天人合一”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相关。
“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保持谐和一致,并需参与天地运转变化,才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光,与四时和其绪,与鬼神和其吉凶”(《周易·乾卦》)。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看重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内在关联,注重事物的内在的发展变化。
“五行”是在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周敦颐《太极图说》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又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行”最早是和人们使用的材料相联系的,《左传》中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所谓五材,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和转化,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由于“木”属于“五行”之列,对人有利,而砖石不属五材之列,所以不能用砖石来作建筑的主要的结构材料。
古人还认为,“宅”(即建筑物)“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黄帝宅经》),“宅者,人之本。
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释名》)。
因此,建筑材料必须选用参与阴阳变化的“五行”元素。
在“五行”元素中,木是最富生命力的物质。
人居住在木建造的房屋里,等于同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可通过住屋,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
主张木结构还有一个原因,即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所说,中国建筑特征所形成的环境思想方面的原因之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他说:“中国自始就没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尽久之存之实,且即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尚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灵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其实,“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也来源于“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观念。
在古人看来,天的意志即是人的意志,阴阳的变化,即是事物的变化。
所以,一切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他们认为,世界上只有变化是永衡的,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永久不变的东西。
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这种认知,虽然充满了辨证观点,但从建造实践上看,木结构建筑确存在许多弊端。
它的长处在于扩大艺术表现范围,可以画梁雕栋,进行细致地雕凿。
但它无法向时间挑战,难于保存,且易被雷电、战火烧毁。
从这方面看,中国木结构宗教建筑,不如西方砖石结构的教堂更具“永久性”。
✓单体形势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只注重外在形象的奇诡新巧、眩人耳目,而更多的存在于体、面、线、点的有机组合所显示的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
这个区别,或可以从另一角度解读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艺术趣味之不同,简言之:前者具有“绘画”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带有“雕刻”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