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在商朝已有了贝壳的使用,虽然这并不能证明它已发展成为十足的货币,但至少已接近货币了,而由农器进化到刀币和布币,的确需要很长时间。
把铜用来作为货币,也许是从仿铸贝开始的。
铜贝也有几种:有些凸起得更像真贝,锯齿纹成曲线;有些则比较扁平,锯齿纹成直线。
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工具日益显得重要,于是大家在交换时就将刀、铲、纹轮等作为货币一样使用。
一个地方对一种生产工具用得最多的话,这种生产工具就变成了这一地区的货币。
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到了战国时就形成三大体系;布币、刀币、环币钱。
布币: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鎛,布币的形状就很象鎛,由于"鎛"、"布"同音,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很象鎛的钱币叫做布币了。
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就是铲形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首空可以纳柄,所以称为空首布。
第二个阶段,布首已不空,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
空首布也有很多种类,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科就是农具铲。
这大概是由正式农具演变成货币的过渡形态,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
还有一种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两面大都没有文字。
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
这种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
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
空首布中有些比较小型的,上面有两个字,如济釿、艴、釿、东周、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个字的。
到了战国时期,布币的形制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在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
这些布的流通地区不同。
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两个字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安、晋阳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赵国与魏国流通。
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种布,形状比尖足布小,铜质比尖足布坚韧,普通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纹。
圆足布的种类和数量都少。
它的特点是圆肩圆足裤裆。
铸造的地方有晋阳、大阴等。
一般圆足布首是没有竖纹的,而晋阳、离石、大阴铸的圆足布有两道竖纹。
圆足布以?字布为最多。
圆足布有在布首和两足上各开一个圆孔,所以又叫三孔布。
它的背面也有特点。
普通圆足布背面多有数目字,而三孔布的背面却有纪重或纪值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
规定除黄金和铜外,其它财物如珠、玉、贝、银等都不能作货币。
秦时制造半两钱。
这时铸币由各地方政府进行,所以现在所见半两钱枚枚不同。
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
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
因此方孔圆钱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秦半两和以前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枚枚不同,轻重也相差较大。
汉承秦制,只是这时黄金只作为宝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日常交流中专用铜钱,铜钱的地位也就愈发重要了。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不过这种名称已渐渐的开始和其重量分开了,如秦半两原重半两,重量和名称相符,汉时有所改变。
这时的铜钱仍是由地方铸造,重量与名称往往不符。
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相同。
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两。
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
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所不同的。
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
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别。
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它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钱了。
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钱即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达数百元一枚的。
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灵帝这时曾铸有一种四出五铢钱,就是五铢钱的背面,有四道斜纹,由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
当时就有人说铸成此钱政权必四道而去,后来果然黄巾起义,推翻刘汉统治。
西汉末年,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都激化了,西汉皇帝完全陷在绝望的困境中。
这时候,上层毫强地主的代表王莽,取汉帝而代之,做上了皇帝。
王莽的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
从汉成帝起,王家就有九个人封侯,连王莽在内有五个人做了大司马,朝廷大权几乎全部归王家掌管,地方官也多为王家任用的人。
公元前一年,王莽做大司马后大封亲信,这些举动得到刘、王二姓的支持,有了基础后王莽便废刘氏皇朝,建立起国号叫做新的王氏皇朝。
王莽在货币问题上实际托古改制,大的币制变动有四次,钱币就有六种二十八品,这就是宝货制,这在世界币制史上是一种破天荒的制度,致使货币制度混乱。
这种空前绝后的币制,仍是以铜币为主,而且是以最低单位小泉为主币,其余多是虚币性质。
居摄二年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铸造契刀、错刀、与五铢钱并行。
第二次改动币制在始建国元年,罢错刀、契刀和五铢钱,专用大小钱。
大钱值五十,另铸小泉直一。
第三次币制改动在始建国二年,行宝货制。
宝货制的内容,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五物:即金银铜龟贝;六名即钱货六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
王莽的宝货制最后完全失败了。
老百姓对于这种光怪陆离的制度,流通时必定头昏眼花,布币十种一级只相差一铢重,很难辨别,到于龟贝之类的货币就必须随时测量。
引起诸多麻烦,所以民间拒用宝货制,只用大小泉。
于是王莽废龟贝布属,复行大小钱。
第四次改制,废大小泉,改用货布、货泉两种。
大钱五十行久,令民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近六年。
王莽的币制虽然失败,而且只行于一个很短的时期,但钱币艺术却达到了历代钱币的一个高峰。
莽钱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是青铜铸的。
错刀的黄金划环部“一刀”二字,又称金错刀。
刀身模铸阳文“平五千”三字。
平五千的意思就是值五千钱。
解放后在陕西临潼一带发现过“一刀平五千”数枚,现在一枚“一刀平五千”值人民币5000元左右。
契刀通长二寸二分(汉尺),实测7.3厘米。
错刀重大约20至40克,契刀重约16.4克。
另外还有泉货六品、布货十品、十布筹码货泉与货布。
王莽的这六泉十布中除“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干”外,其余的十三种价值都大,“中布六百”和“壮布七百”价达人民币2000元至4000元不等,而“壮泉四十”一枚就值人民币1.5万元。
莽钱虽然版别多,但铸造工艺讲究,大体上钱文都是以悬针篆为主,制作精细,铸币轮廓斜削,笔划细挺流畅,布局匀称。
莽钱伪品较多,普通的:大泉五十“无伪品,但是币背有星、月纹、吉语等这类“大泉五十”也有伪品。
东汉后期愈来愈黑暗的政治,逼得广大农民不能生活下去了,于是农民起来造反,全国陷入混战之中,献帝初平年间袁术、曹操等军阀也起兵,董卓挟天子入长安,销熔五铢钱,铸小钱,使汉代又发生了一次物价狂涨。
汉末的战乱持续到三国鼎立时期,从经济上说,三国分立也是东汉末年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
蜀汉政府治理经济,铸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这大概是攻入程度时所铸的。
初铸很厚重,后来逐渐薄起来。
厚重的有一种背面有文字,这是四川犍为所铸,这是方孔钱中纪地名最早的钱。
第二种币是直百,最大的有四铢重,后来越小直至每枚不到半铢。
另外有两种五铢钱,一种钱文类似直百五铢,有内廓,小样。
另一种钱文类似直百五铢,没有内廓,稍大且薄。
这两种直百五铢价格都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人民币不等。
孙权统治下的吴国最初是使用王莽大泉,后自己铸币,嘉禾五年铸大泉五百,赤乌元年铸大泉当千,后又铸当二千,当五千的大钱,都是用红铜。
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有各种大小,初期的厚重,以后逐渐减重。
现在一枚大泉当千,当二千等币价格都在千元以至万元不等。
曹操创立魏国,初期使用五铢钱,后又废弃。
至到太和元年,又铸五铢钱。
这种太和五铢现在价格一般在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魏国自曹睿死后,蜀国自诸葛亮死后,吴国自孙权死后,逐渐衰落。
于是魏国的司马氏集团灭诸国建立了短暂的晋王朝。
由晋到隋的三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代。
这个时期在中国大货币经济史上也有其重要性,年号钱的出现,钱币的称文,称贯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事。
这个时期在钱币方面,自然是以铜钱为主,在南朝萧梁时候,曾普遍使用铁钱。
两晋的币制很混乱,流通的钱有吴国以前的铸币和各种古钱。
只有沈郎钱是新铸的,沈郎钱是指沈充所铸的小五朱,这种钱遗留后世较多,这种钱的特点是称"朱"而不称"铢",铜色发白。
传世的丰货钱和汉兴钱也属这一时代。
东晋偏安江东,以后南方经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
它们的币制均混乱,这四个朝代都曾铸钱。
刘宋文帝元嘉年间,立钱署铸四铢钱,比五铢钱减重20%,后来一再减轻。
民间也私铸铜钱。
孝武帝孝建元年,改铸"孝建四铢",重2.4克,正面孝建两字,背面四铢两字,都是左右读。
废帝永光元年又铸二铢钱,有钱文"孝建"、"永光"、"景和"三种,钱面铸有二铢字样。
较小的恶钱称为"鹅眼钱"、"綖环钱"。
隋统一全国后,铸行五铢钱,叫做"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并禁止以前的各种钱流通。
隋五铢制作精整,背肉好,都有周廓,面无好廓,"五"字交叉,两笔稍曲,孔石有一竖纹。
隋五铢几元和几十元一枚,台湾价百元以上。
唐朝是我国历史又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
唐钱的形状,没有什么更改,但是名称却有很大的变革。
唐高祖废五铢钱,于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
从此以后钱币就再不以重量命名了。
除开元钱外,又铸年号钱,钱文也大多用隶书。
这说明唐代钱制进入了一概新时代。
唐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反映了中国文字书法的演变情形。
唐朝流通的钱币有七八种之多。
第一种是开元钱,第二种是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
这种钱运行一年就作废了,现在这些少量稀少的古币价值就越大。
第三种是乾元钱,乾元钱流传下来的很多。
第四种是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这是安史之乱史思明铸造的。
第五种是大历年间铸的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大历元宝一般钱径2.3厘米,重3克。
大历元宝现在少见,价格在千元以上,建中年间铸的建中通宝,比大历钱还更加轻小,更加少见,因而每枚价格也在千元以上。
于是有伪造者用开元钱,挖去"开通",增补"大历"二字,用挖补过的钱币作模,翻铸假币。
假币四字不相称,由此即可判定。
会昌年铸会昌开元,铸一"昌"字表示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