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论文
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初中生名著的阅读量,我国教育部在2011
年颁布的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学生名著的阅读量和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初中三年的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能低于两百六十万字,每年的名著阅读量在两部至三部之间。
两百六十万字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让我们以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来对比:《红楼梦》73万字,《三国演义》80万字,《西游记》86万字,《水浒传》96
万字。
也就是说,初中阶段课外总阅读量应该相当于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全部阅读一遍,别说初中生,就是对于成年人,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阅读量。
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能够真正从阅读中受益,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提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按照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建议”:为了提升初中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以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从而在内心里真正“爱”上阅读。
并能够从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地提升。
步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各省的中考大都将考察的重点由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转移到实践能力为主,这种变化在语文试卷中变现的尤为明显。
在过去的语文阅读之中,考题通常会以字词填空等形式出现。
可是近年来,题型的变化之大令初三的“把关教师”们都无法
猜透。
考查的范围也超出了我国古典名著的范围,向世界名著的领域延伸。
这就更加凸显了学生在自我阅读方面效率和领悟的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语文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的指导来帮助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对中外文学名著进行高效率的深层次阅读,就成为了既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又能够满足我国教育改革需求的重点工作。
因此,切实提升初中语文阅读名著阅读指导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现阶段名著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重视度不够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已经逐渐深入,但社会仍旧以中考成绩来评定学校和教师的优劣。
导致教师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在大纲内容的教学之中。
不少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指导不够重视,认为课外阅读会分散学生本就不多的语文学习时间,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导致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机会就变得更少,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和背诵教师所规定的课堂内容之上。
而就算是有限的指导也大都偏重于中考常出的篇章,这样不仅使名著的整体感得到大大削弱,名著内含的人文价值也在无形中被忽视。
名著课外阅读指导也染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2.2 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现阶段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指导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这首先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
点导致的。
同其它学科的学习相比,语文学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如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和领悟来不断夯实基础,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共鸣,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主性。
这种特点导致它很难依靠“快餐式”的突击补习来提升语文的考试成绩。
相对来讲,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却往往可以通过对公式、例题的套用来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家长和老师也感觉有面子。
其次,现阶段我国“4――2――1”这种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是孩子们成为了家里说一不二的“小皇帝”。
长辈们不仅在物质方面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是在精神方面也不忍心让孩子受到一点挫折,真正做到了“一切以孩子为转移”。
这样的养育方式使孩子缺少正确的人文精神培养,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匮乏。
而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的精髓,其中包含了人类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使孩子感到陌生和无法理解,进而逐渐失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此外学生只能去阅读教师规定的篇章,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进行选择,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2.3 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按照我国新课标的规定,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体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看法与质疑,并能够同其它同学进行有效的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
但是现阶段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指导时并没有将阅读的权利真正地教给学生,忽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主
性,不重视学生对于名著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动辄斥之为“奇思怪想”、“幼稚想法”。
这样做使自己由学生阅读的组织者、服务者变成了管理者、监督者,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发散思维遭到遏制,阅读变为了单纯“量”的堆积。
三、提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效性的建议
3.1教师加强对阅读指导的重视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尽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深刻认识到名著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乃至今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积极实现教学观念、教学角色的转变,从阅读的管理者向阅读的指引者转换。
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使他们养成“每天阅读一小时”的良好习惯。
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动机制”,为孩子在课后阅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并使其成为常态化,以促进学生坚持名著阅读。
同时,在阅读之前,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们谈谈自己对名著的感悟,并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3.2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鲁迅先生的眼中,学生的阅读不应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因为那样的阅读会使学生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时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比如有的同学喜好历史,老师却非要逼着他每天去读《红楼梦》,这无疑会诱发学生抵触情绪,严重的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阅读的心理。
对于初中生的阅读而言,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
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比较容易理解的书籍,改变“阅读是为中考打基础”这一功利性的心理,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3.3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指导首先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例如针对文学作品的多重内涵,可以试着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
因为就算是同一个人,使其在不同时间与心情状态下阅读同一作品,也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
或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或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结果。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类似“名作重读”等活动。
其次可以将采取对名著的“续写改写”,如果学生对名著作品中的某个部分或者某个人物的结局感到不满,可以鼓励他们大胆编写,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写出合情合理的改编情节或者人物的“后记”。
第三是可以采取“课外延伸”这种形式,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具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进行的理论升华。
四、结束语
对名著阅读的有效指导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语文教师要想把把贪玩好动的学生引进名著世界的大门,使他们能够在名著经典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就要做到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阅读培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切实提高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