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6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可恢复β受体-腺苷酸环化酶-cAMP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系统功能,使cAMP含量 升高,哮喘得以缓解
(二)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常用β 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

但长期使用β 受体激动药能引起支气管平滑肌上的受
体下调,使药物平喘作用减弱产生耐受 因此,治疗时,应用β 受体激动药(如沙丁醇胺)等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同时加用α 受体阻断药可得到良 好疗效
(三)心、肾衰竭改变药物分布

肾功能衰竭患者——体内酸性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明显降


原因:1)自尿中丢失大量蛋白质 2)氨基酸在小肠的吸收受阻,蛋白合成减少 3)白蛋白结构改变 4)代谢异常,代谢产物排泄减少,使脂肪酸、芳 香酸、肽类等物质积聚体内,与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结合
位点 球蛋白比例 ↑, 与球蛋白结合的药物结合量↑(如奎尼丁)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缺血——滤过率降低,排泄减慢 (如地高辛、普鲁卡因胺、利尿药、抗生素)

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游离型药物增加,经肾小球滤 过排除的速度加快
——肾小球滤过膜完整性破坏,结合型、游离
型均可滤过
1、肾脏疾病的影响
(2)肾小管分泌功能的改变

主动过程 酸性载体——有机酸(头孢菌素、噻嗪类利尿药、磺胺类、 丙磺舒、水杨酸盐、青霉素、呋塞米)
内源性配体浓度过高时 病情好转,配体浓度降低 拮抗剂用量↑ 拮抗剂用量↓
一、疾病引起受体数目的改变
(一)高血压

高肾素型高血压——沙拉新(部分激动剂) 1)具有微弱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激动作用;2)竞 争性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因此,沙拉新对低肾素水平高血压无效甚至有升压 的危险
(二)支气管哮喘

一般来说,受体数目的变化与周围生物活性物质的 浓度或作用之间呈负相关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内源性配体——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NA) 激素(皮质激素、胰岛素) 自身活性物质(5-羟色胺、组胺、前列腺素) 外源性配体——药物
一、疾病引起受体数目的改变
(一)高血压

受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血容量调节 内源性儿茶酚胺和肾素浓度对临床用药影响大

白蛋白减少——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 血浆中脂肪酸、尿素、胆红素等蓄积 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

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
(一)疾病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与结合率

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用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时,由于
游离型药物浓度的增加,易发生不良反应(如甲苯磺丁
脲、华法林、洋地黄毒苷)

应从小剂量开始,并加强监护
(三)心、肾衰竭改变药物分布

肾衰时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的药物有:
苯巴比妥、硫喷妥、戊巴比妥、苯妥英、水杨 酸盐、保泰松、呋塞米、氯贝丁酯、华法林、 磺胺类等
(三)心、肾衰竭改变药物分布

心衰——组织血流量下降(肾脏血流量减少显著 (30%~50%),其次是皮肤和肝脏等)——Vd减 小
第一节 疾病对药动学的影响
肝硬化 急性病毒性肝 炎、肝硬化 急性病毒性肝 炎 肝硬化 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病态T1/2 (h)
3.3 6.99±2.74 7.04±0.92 74.5±27.5 6.7 5.33 4.46±0.93
(二)肾脏疾病的影响
肾脏也存在P450酶系,是仅次于肝脏的代谢器官,代谢
能力为肝的15%,如水杨酸盐、胆碱、吗啡、儿茶酚胺、5羟色胺、苯乙胺及胰岛素等皆可在肾小管代谢。


或可加用适当糖皮质激素
一、疾病引起受体数目的改变
(二)支气管哮喘

患者,女,36岁,被诊断患有支气管哮喘,间歇
发作,使用沙丁胺醇雾化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
感觉平喘效果欠佳,医生建议加用倍氯米松雾化
治疗

试分析引起沙丁胺醇疗效下降的可能原因及加用
倍氯米松改善疗效的机制
一、疾病引起受体数目的改变
(三)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
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D、多巴胺DA
一、疾病引起受体数目的改变
(一)高血压——β受体下调(down regulation)

心血管系统内源性儿茶酚胺增高,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β受体长期暴露于高浓度儿茶酚胺递质(NA、AD)中, 致使受体下调

【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浓度过高或长期使用某种激动 剂后,可使受体数目下调(负相关)】
三、疾病对药物生物转化的影响
(一)肝脏疾病的影响

代谢器官——肝脏
一般来说, 药物代谢受影响的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
成正比

影响因素——肝药酶的数量及活性、肝血流量、肝细 胞对药物的摄取和排泄能力、有效肝细胞总数、门脉 血液的分流、胆道畅通与否
(一)肝脏疾病的影响
①多数药物生物转化↓(肝药酶↓,肝血流量↓ ), t1/2↑→药效↑/毒性↑ ②有些药物在肝脏活化↓→疗效↓,如泼尼松 ③有些药物肝脏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 如:利多卡因、普萘洛尔、维拉帕米、水杨酸类、吗 啡、哌替啶等
(四)循环衰竭

① 心力衰竭→胃肠血流量↓ ,药物吸收↓
②周围循环衰竭,如:休克→皮下及肌肉血流量↓,
须静注给药
第一节 疾病对药动学的影响
二、疾病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血浆蛋白含量及与药物的结合能力
体内分布
体液pH 药物脂溶性
(一)疾病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与结合率

人体血浆中含60多种蛋白,其中3种蛋白与大多 数药物结合有关 α1酸性糖蛋白 脂蛋白
尿液pH↑→弱酸性药物解离↑→重吸收↓→排泄↑
●肾浓缩功能↓: 尿流加速、尿液稀释→重吸收↓→药物排泄↑ ● 肾功不全: 有些药物活性产物蓄积→毒性, 如磺酰脲类、哌替啶等
2、肝脏疾病的影响

肝功减退→肝细胞对药物的贮存、分泌能力↓→药物
经胆汁排泄↓,如地高辛、红霉素、利福平等。

胆道疾患影响药物从胆汁中排泄
受 体 后 机 制
三、 疾病状态下的临床用药原则
第一节 疾病对药动学的影响
一、疾病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消化道疾病
1、改变胃排空时间 小肠是大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
部位,胃排空时间的改变影响药物在小肠吸收
引起胃排空延迟的常见疾病
偏头痛、 帕金森


抑郁症,神经性厌食
术后 糖尿病 甲状腺机能减退
肝硬化时普萘洛尔血药浓度变化
普萘洛尔血浆浓 度(g/L)
肝硬化
正常
h
肝病对药物半衰期的影响
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 哌替啶 地西泮 氨茶碱 氢化可的松 林可霉素
给药途径
口服 静注 口服 口服 静注 静注
正常T1/2 (h)
2 3.37±0.82 32.7±8.9 1.4 1.63 3.42±0.14
病种

门脉吻合或肝内血管之间形成侧支循环—— 首过 效应↓生物利用度↑
(三)肾衰竭

1、消化功能紊乱——如腹泻、呕吐,肠粘膜水肿, 减少药物吸收;胃内氨含量增高,pH升高——弱酸性 药物胃内吸收降低

2、低蛋白血症,血中游离药物浓度↑ 3、脱盐、脱水——肌肉和肠壁血流量↓,被动转运药 物量减少

4、肾脏转化功能↓→VitD(25-(OH)-VitD3——1, 25(OH)-VitD3)活化障碍→钙吸收↓

心衰——肝肾血流量↓——利多卡因的清除率减少50%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代谢加速;功能低下时,代谢减慢
第一节 疾病对药动学的影响
四、疾病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药物可经肾脏、胆道、乳腺、肠液、唾液、汗腺 或泪腺等处排出 肾脏途径最为重要

1、肾脏疾病的影响
(1)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 期延长,易在体内蓄积
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物效应。
受体
位于靶细胞细胞膜上: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 体、组胺受体 位于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 体 位于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的一部分受体
受体的调节

很多因素(生理、病理、药理)会导致受体数目、 亲和力、效应发生改变

受体调节(向上、向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 重要因素
与大多碱性和中性药物结合
白蛋白——与大多酸性药物结合
(一)疾病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与结合率
引起血浆蛋白减少的因素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
蛋白质消耗过多 (失血、严重烧伤、恶
性肿瘤、肾病综合征)
蛋白质合成障碍(肝脏疾病)
(一)疾病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与结合率

慢性肝功不全、慢性肾衰、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 心力衰竭、术后
如:急性肠炎伴有腹痛、腹泻——地高辛、诺氟沙
星的吸收减少
(一)消化道疾病 3、改变胃肠道分泌功能

胆汁分泌缺乏/减少——脂肪消化受阻,导致脂肪 泻以及一些高脂溶性药物的吸收减少

胃酸分泌缺乏/减少——弱酸、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均受到影响
(二)肝脏疾病

门脉高压伴有小肠粘膜水肿或结肠异常——减慢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速率

胰岛素抵抗——指糖尿病患者每日应用超过200IU的 胰岛素,没有出现明显的降糖效应


胰岛素受体下调——胰岛素浓度较高所致
急性胰岛素抵抗——并发症引起

慢性胰岛素抵抗——抗体、内源性递质
二、疾病引起受体敏感性的改变
(一)肝脏疾病

体内氨、甲硫醇、短链脂肪酸等代谢异常—— 脑代谢异常——脑神经细胞敏感性↑
引起胃排空增快的常见疾病

胃酸过多
十二指肠溃疡 甲状腺功能亢进 小肠憩室 焦虑、兴奋
有利于在小肠被动转 运的药物的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