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海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十(总分:100 考试时间:105分钟)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小题为4分;共计4分。
1、判断正误:①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②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作品《一面》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故乡》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是鲁迅和闰土。
()④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在《小橘灯》一文中刻画了小姑娘的形象,表现了她处事镇定、机警,待人热情、周到的思想性格,以及对前途充满坚定信念、勇敢乐观的精神品质。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第2小题为1分;从第3小题到第7小题每题2分小计10分;第8小题为3分;共计14分。
3、下列加粗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项是[ ]A.不能自己(已经)具名(具体,详细)B.恣情(放肆)日理万机(国家大事)C.剐了一下(划破)百感交集(交织)D.窘相(穷困)揩油(擦、抹)4、用八个字概括石拱桥的主要特征是[ ]A.桥洞似虹,成弧形状B.历史悠久,形式优美C.形式优美,结构坚固D.结构坚固,便利交通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②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③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④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⑤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6、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姿态万千(多种多样)峰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B.因地制宜(适宜)轩榭(有窗的廊子或小室)C.泛赤壁(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因势象形(因为)D.丘壑(山坳中的沟地)闲适(闲静)7、关于文体知识说法有误的是[]A.《中国石拱桥》《死海不死》《统筹方法》《向沙漠进军》都是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B.《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C.《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鲁彦喜欢大海,他把人生比作大海,对海潮声特别欣赏。
他能真切、准确、富有感情的揭示出大海刚柔相济的神秘。
热情赞颂大海,表现他对生活对未来的热烈追求。
8、下列词语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①狗血喷头——形容骂人骂得很厉害。
②劈手——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
③万贯家私——大量的家财。
贯,旧时用绳穿钱,一千个钱称为一贯。
万贯,一万贯。
④桑梓——家乡。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⑤尖酸——形容说话娇滴滴、酸溜溜。
⑥华居——富丽堂皇的住宅。
⑦商酌——商量斟酌。
⑧体统——规矩。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④⑧D.①③⑦三、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9小题为2分;共计2分。
9、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两组是[]A.兵荒马乱音容笑貌变化无穷惊惶失错B.任劳任怨前程万里大义凛然虚张声势C.襟怀坦白见意思迁轻描淡写斤斤计较D.祸国殃民漫不经心狼狈不堪十全十美四、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从第10小题到第12小题每题1分小计3分;从第13小题到第16小题每题2分小计8分;第17小题为4分;共计15分。
10、根据句意,将下列词语填入句中空格A.突然B.淡然C.坦然D.悄然E.欣然F.哑然G.贸然司令员也________站立:“谢老先生指点!今后下棋、打仗,当铭之不忘!”1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小憩()12、诗句填空________,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3、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6、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17、《两小儿辨日》选自________。
相传是________作,________时________人。
五、阅读题:本大题共4小题,从第18小题到第19小题每题6分小计12分;第20小题为7分;第21小题为8分;共计27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上面的文字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方法有[]A.语言描写B.动作描写C.外貌描写D.神情描写E.心理描写(2)这段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A.对最后一课的眷恋。
B.对即将分手的学生的难舍之情。
C.对普鲁士侵略者的仇恨。
D.亡国的极度悲痛。
(3)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19、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1.用现代汉语写出“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先说“有地隐然而高”,又说“有池洼然”。
前后是否矛盾?请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意思看,此池一定是羲之的洗墨池吗?如答案不是肯定的,能否说明作者治学不严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①,常一人居外。
及②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③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④,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察传》)注:①溉汲:溉,浇灌;汲,打水。
②及:等到。
③国:这里指国都。
④使:使用。
(1)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将这则小故事译为现代汉语(写在稿纸上)。
(3)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这则小故事的体裁是:____________。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①惠()()②亡()()(2)“其如土石何”的现代汉语译文是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以下两句话的表达作用①甚矣,汝之不惠②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文字选自课文《愚公移山》,它是一篇带有________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塑造了_________,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_______和_________,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从第22小题到第23小题每题1分小计2分;从第24小题到第25小题每题2分小计4分;从第26小题到第27小题每题3分小计6分;第28小题为4分;第29小题为6分;共计22分。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大略:2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固:24、“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小石潭景色的?26、说话要看对象,王林接到父亲的电报,他要将电报的内容转告他的奶奶,而他的奶奶又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请你为王林设计简明的转述的话。
王林父亲发回的电文:林儿你舅身体不适我须下旬返沪5月12日。
王林转述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分析句子画线部分的结构及其在句中的作用。
①如今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不正是齐先生实现多年梦想,大有作为之时吗?()②窗外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③剧本生动地写出了齐仰之在思想认识、态度、感情上的变化。
()28、翻译下列句子。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29、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如何评价?七、写作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0小题为6分;第31小题为10分;共计16分。
30、写作训练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请以“我的________”为题,写一份记叙文体的写作提纲。
31、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如唐诗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篇课文在写半夜情景时,既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
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