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从总体上看,传统经济学家研究对环境资源稀 缺性的长期影响持乐观态度。他们将环境功能 分为生产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 威廉姆指出,从长期来讲,人们可通过技术创 新和生产率提高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不 存在任何长期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资源稀缺 问题。
二、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的显现,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环境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是环境 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
2.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通论》(1936)
3.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希克斯《价值与资本》(1939) 九、新的发展:20C中期至今 1.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萨谬尔森)、新剑桥学派 2.凯恩斯反对派:新制度学派、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预期学派) 3.相对独立学派:熊彼特创新理论,等等 4.空间经济学:克鲁格曼
正相关关系,但有时会发生变化。
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他存在于一切时代和资源的共同属性。
西方经济学曾有“生产资源”和“自由资源之分”
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 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
2.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19C初
(1)继续发展和完善: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2)篡改和歪曲:庸俗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七、边际学派:19C中末期 1.边际学派第一代:19C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 2.边际学派第二代:1890年,马歇尔:
新古典经济学
八、完善时期(修改和补充):20C-30年代 1.垄断问题:不完全竞争市场 张伯伦等(1933)
资源总量
(二)资源稀缺物理度量的方法
但更多情况下是用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 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来表示
尽管储量指标本身可直接衡量一种资源的稀缺程度,
S0 / R0=Y(年)
其中: So 是当前的储量 (t) , Ro 是资源当前一年的开 采量或利用量 (t /年 ) ,因而储量用量比就是该资源 储量以当前的利用量预期的利用年限( 静态耗竭年
了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增长的
积极作用(技术与资源稀缺 可以进行一定替代)。
但是李嘉图没有看到,技术 也可以是破坏环境的原因。
2.约翰· 穆勒的静态经济学与自然和谐论思想
穆勒提出关于人类的经济增长和
自然环境的界限问题。他认为,
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人口和财 富均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 平,而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 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食物缺乏 和自然美景消失的现象出现。
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的异同
资源稀缺是由于资源量的有限性而使人们不能无限 的占有和使用资源,是引起资源价值存在及活动的 基本特征,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资源短缺则是由于资源在不同部门或地区间非均衡
配置而引起的,反映着某一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
度和供求状况。
联系:一般而言,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之间存在着
也是研究环境资源产权的原因。
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环境资源是
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的资源,
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过程,不进入生产函数和消
费函数。然而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出现和稀缺程度
的迅速提高,证明了这一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已
经不能成立。
传统经济理论研究仅仅考虑了自然资源作为工业
《人类环境宣言》(1972) 《我们共同的未来》(1983) 《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1992) 《京都议定书》(1997)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约翰内斯堡宣言》 (2002) 《巴黎协定》(2015)
自20世纪50年代起,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 耗竭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系列严峻的问题,而这又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 可持续发展。面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人类发展历史中从未有过的世界性问题,探 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可持续 发展思想的形成也成为历史之必然。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以环境为中心议题的全球会议,会议通 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可持续发的概念并筹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原材料和能源的功能,忽略了作为环境容纳污染
物和提供生存服务的功能。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自然资
源具有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
提供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能源,
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资源。 可以吸收、容纳、降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 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一功能常具有公共物品特征。 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服务,包括生产过程与环境
经济学家第一次提出环境质量与 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这以后环境
问题正式纳入到经济学研究的主
要对象之中。
约翰· 穆勒(1806—1873),英国心 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二)新古典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资源绝对稀缺性
在可获取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 是不变的,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
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物理交换和福利效益。
三、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
(一)环境资源稀缺性凸显的成因及表现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人们对环境资源 的需求越来越大,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 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迅
速显现。
过去由于环境资源没有进入经济系统的分析过程,导致各种技 术创新都是朝着怎样利用更多的环境资源来满足人们的欲望和 需求的方向发展,节约环境资源以及提高环境资源供给效率的 技术创新没有显现市场需求。
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战胜贫困
共享人类发展成果》的讲话
第三节 资源稀缺的度量
一般都是通过物理度量和经济度量两方面来进行。
物理学指标
资源产品价格 开采成本 稀缺租金
经济学指标
一、资源稀缺的物理度量
物理度量(physical measure)通常是通 过储量(reserves)分析进行。
物理储量从地质学知识的确定程度、开发 的经济可行性及开采技术的可行性等方面
限指标)。
动态耗竭年限指标
今后每年资源利用量不是一个常数,更多的情况 下是递增的。在这种情况下,储量耗竭的年限计 算相对复杂一些。
如果利用量(消耗量)每年递增 R,如果 R大于 0, 其它条件不变,储量耗尽的时间T将会缩短;
当然,年利用量增加的同时,资源的储量可能会会随
着增加。有时,储量的增长的幅度甚至可能超过
经济学思想发展简络
一、早期的经济思想:BC11C-15C末 二、重商主义(萌芽时期):15C末-17C中 三、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17C后 四、重农学派:18C50年代-70年代 五、建立较为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国富论(1776) 六、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一、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一)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自19世纪以来,人口迅速增加与土地产出之间的 矛盾越来越大,这一矛盾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 的主要问题,或者说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经济发展 间的关系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
1.绝对稀缺论和相对稀缺论
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经
环境与自然资源 经济学
第四章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第一节 稀缺性 第二节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第三节 资源稀缺性的度量
第四节 缓解资源环境稀缺新的途径
第一节 稀缺性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欲望无限+资源有限 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 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 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 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只有当资源达到极限时,资源的稀缺性影响才会在上升的
成本中通过价格得到反映。一旦这一情况发生,所有自然 资源存量都已得到利用,边际费用增加,人类社会在资源 替代方面无能为力,经济发展就会在没有任何调整机会的 情况下突然停滞。
第二种观点:资源相对稀缺性
资源质量是变化的。当资源被消耗时,质量下降, 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提高。 当物理性稀缺资源以价格变化的形式反映出相对 稀缺性时,经济系统就会自动寻求某种资源来替 代这一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对价格信号作出反 应。也就是说,不断上升的相对成本会刺激技术 进步,导致经济质量更优的替代性资源出现。
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代表中 国政府在大会上发言
南非总统姆贝基在约翰内斯堡举 行的迎接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 议仪式上与一名儿童拥抱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称“里约+20”峰会,
作为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 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后,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举行的 又一次大规模、高级别会议。
资源环境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
对于可再生资源
获取 能力
>
再生 能力
发现替代资源 的速率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 消耗 速率
>
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稀缺程度都上升。
(2)
排入环境废 > 环境自然 弃物的增加 净化能力
(二)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
《寂静的春天》(1962)
《增长的极限》(1968)
考察。
(一)储量的类型
1.已确定资源(identified resources) 2.已计量资源(measured resources) 3.已指明资源(indicated resources) 4.推断的资源(inferred resources)
5.推测资源(speculative resources)
稀缺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地理条件不同而导 致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