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地的整地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
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
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
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
整地还能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只要整地方法得当,整地季节适宜,通过整地可以使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地墒情改善,使有多余水分的低湿地水分排除。
因为整地改变了土壤水分、温度和通气状况,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营养物质的分解,促进可溶性盐类的释放和各种营养元素有效化。
整地还可以使腐殖质及生物残体分解加快,增加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蓄。
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
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一、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
(1)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
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
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
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清理方式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
二、造林整地(一)造林整地的方式方法1、全面整地(1)特点: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显著,清除杂草彻底,便于机械作业。
但受地形、环境状况(岩石、伐根、更新林木、生长灌木等)和经济条件限制较大。
在一些地区整地后易引起水土流失或风蚀沙化。
(2)应用条件:主要在平坦地区使用,如果是花岗岩、沙岩等母质上发育的质地疏松或植被稀疏的地方,坡度小于8º地方才能使用;土壤质地比较粘重或植被覆盖度较好的地方,一般也不能宜超过15º。
2、局部整地包括带状整地与块状整地。
(1)带状整地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保持水土作用好,在平地、缓坡可采用机械作业,也较省工,带状整地的技术指标、方法及应用条件见表1-1。
表1-1 带状整地技术指标、方法及应用条件①山地带状整地方法山地带状整地不同方法的技术规格、特点及应用条件水平沟是采用较多的方法,它的水土保持效果比水平带状、水平阶好,施工比反坡梯田省工,也便于操作。
②平原带状整地方法平原不同带状整地方法的技术规格、特点和应用条件在起伏不大的固定沙地或平坦荒地、荒滩,可以在全面耕地的基础上沿栽植行用机引开沟再进行开沟整地。
对风蚀的固定沙地、沙质草原,可随开沟,随即在河内挖植树坑造林。
在干旱草原区,钙积层厚,杂草根系盘结度大的地方,可采用伏天深翻,压青休闲的带状整地法,伏耕休闲地,务须在立秋前后及时耙磨,造林前半月进行镇压保墒。
河套区盐碱地采用伏耕伏泡、开沟伏灌、使之脱盐、翌春造林。
轻微盐碱地采用平整土地伏耕伏泡;土壤含盐量在0.4-0.7%的地方则用开沟伏灌,沟深30cm。
(2)块状整地灵活、省工,对因整地而破坏植被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的危险性小,但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相对较差。
不同块状整地方法的规格、特点及应用条件(二)造林整地技术规格的确定1、断面形式主要根据降雨多少确定。
(1)干旱、半干旱地区,翻土面低于原土面或与原土面构成一定的反坡,如水平沟,鱼鳞坑,反坡梯田,机械开沟等。
(2)湿润地区,翻土面平行于原土面,如穴状、带状等。
(3)过湿或地下水位过高地区,翻土面高出原土面,如高垅、台田等。
2、深度深度是整地技术规格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适当增加深度,有利于林木生长发育和根系生长,整地深度一般为0.25-1.0m 之间,具体情况应考虑。
(1)气候干旱地区应比湿润地区深。
(2)立地条件阳坡、低海拔应比阴坡、高海拔深;土层薄、岩石分化差的浅,反之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宜深;有钙积层的草原地区应加深。
(3)苗木及林木根系特点大苗宜深、小苗应浅;深根树种应比浅根树种深。
一般苗木根系长度约20-25cm,可做为整地深度的下限,绝大多数或成树的根分布在40cm的土层内,这可做为整地深度的上限,但速生丰产林,可达到50-60cm,甚至100m。
(4)经济条件造林经费充足可加深。
3、宽度宽度是整地技术规格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
确定整地宽度要考虑下列条件。
(1)引起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水土流失严重区不易宽。
(2)坡度坡度越缓,越应加宽。
(3)植被状况植被越茂密,越应加宽。
(4)树种或林种经济林应比用材林宽。
(5)经济条件经济条件好应加宽。
4、长度对立地条件的改善没什么作用,主要由施工地的施工条件,引起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及作业方式决定的,一般山区、采伐迹地短,平原区长;机械作业长;地形破碎宜短,坡面整齐可加长。
5、间距在干旱区一般上下间距为3-5m,湿润区为2-3m,左右间距1-3m,即株距小,行距大。
6、其它质量要求挖穴时底、表土分开堆放。
表土要回填,回填20-30cm。
底土作埂,埂要拍实。
过长沟修横挡,拣尽石块,在沟与埂之间留20cm的旱台。
(三)造林地整地季节1.随整地随造林应用于风蚀沙地、熟化土壤。
除此而外,一般不提倡。
2.提前整地一般要求在造林前的半年或一年,最适宜季节为初夏,也就是雨季前。
提前整地的优点:①利用雨季降水,蓄水保墒。
②有利于植物残体分解。
③便于安排林业生产。
因此造林整地必需要提前,特别在干旱地区特别重要。
(四)、造林地整地机械造林整地工作繁重,投入经费大,为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可能的条件下采用机械整地,目前常用机械有铧式犁、开沟犁(JKL50型和3CJ—110型),挖坑机、液压圆盘整地机(3QY—260型)等。
三、整地的作用(一)、改善立地条件1、改善小气候(1)增加光照、提高地温,或降低土壤湿度、提高温度通过消除植被,使阳光直射地表,提高地温。
或抬高种植面,排走水分,提高温度,为树木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在大兴安岭林区或高海拔的山区这一点有重要意义。
(2)减少光照、降低温度,增加湿度通过整地改变小地形或增加土壤含水量,来减少光照,降低温度,这一点在干旱地区有重要意义。
2、改善土壤水分主要是增加土壤水分,途径:(1)清除植被,减少截留,减少蒸腾和蒸发。
(2)改变微地形,增加局部水分来源。
①减少了水分支出(蒸发)。
通过改变微地形(阳坡变为阴坡,平地变为沟)减少光照,降低温度,减少了水分蒸发。
②增大了积水贮水能力。
整地后在造林地上出现的坑或沟(“小水库”或“小水盆”),以及地表粗糙度的增加,有利于拦截和贮蓄地表迳流。
这就增加了局部的土壤水分。
(3)改善土壤条件增加保水能力整地后土壤变的疏松多孔,渗透性强,有利于水分迅速下渗到深层,并加以保存。
而毛细管的作用削弱,又可减少底层水分上升蒸发。
在干旱地区降水少且集中,通过整地最大限度的把有限的季节性降水保存起来,并尽量减少无谓的蒸发,以满足造林成活,幼林生长的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在个别情况下,如沼泽地、盐碱地整地是为了减少土壤水分。
不同整地方法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3、改善土壤养分(1)改善土壤质地通过人为的回填表土、肥土,拣走石块,以增加细土层厚度,降低石质含量。
通过水土流失,细土、肥土也可以在整地穴内聚积。
(2)加快风化整地后土壤小气候和物理性质的改变,微生物活动的加强,可以加速土壤分解过程,促进有机质分解。
(3)通过消灭杂草,减少了养分损失,枯死的杂草又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但是如果技术不当,把石砾、心土翻到表层又不回填表土或无节制的破坏植被,会引起肥沃表土的流失,很难起到整地改善土壤的作用。
(4)改善通气(二)保持水土治理水土流失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造林中的整地即为坡面治理的工程措施,种树种草为生物措施。
通过整地这一工程措施,拦蓄地表迳流,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整地局部立地条件的改善,又可促进苗木成活,幼林生长。
这样生物又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工程措施见效快,生物措施见效慢。
实际中,两者需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会得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但是,整地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及对土壤的翻垦又是加剧水土流失的条件,因此生产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方法,保证施工质量,把水土流失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造林地经过认真清理和细致整地,可以减少造林的障碍,便于进行栽植,抚育管护。
(四)、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1、提高造林成活率整地后立地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为苗木成活、种子发芽创造了有利条件。
干旱阳坡不同整地方法造林成活率比较表(大青山、油松)2、促进幼林生长全国各地很好实例说明细致整地能提高幼林生长20-30%。
原因:(1)小气候的改善延长了生长期。
(2)土壤改善促进了根系生长发育。
(3)整地方法不同,作用的程度不同。
(4)效果的好坏与立地条件有关,一般是条件好的立地不如条件差的立地收效显著。
因此,立地越差,越需细致整地,如内蒙地区、我国西部;相反,则可放松整地的质量要求,如大兴安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