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件 (共3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件 (共36张PPT)
二. 西周的政治制度
㈠ 分封制 ㈡ 宗法制 1.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
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4.意义: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 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受封者的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 4.受封者的好处(权利): 得到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 装、征派赋役等;可以实行再分封(除士外)。
二. 西周的政治制度
㈠ 分封制
5.影响: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尧 舜 禹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背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 期国家政治制度。
2、王位世袭
(1)建立:
BC2070年建立夏
舜————禹————启
禅让制 世袭制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以后的约三千年的时 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正统定规。
简介: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现代史
至今65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国近代史
共110年 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古代史
包括了漫长的100多万年的原 始社会,一千多年的奴隶社会, 和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朝代沿革简表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重点)
含义、目的、核心内容、 意义
1、 相传,我国古代早期部落联盟首领尧在年老后, 将位置让给舜,舜年老时将位置让给禹,而禹
死后,其子启即位,以后王位就在一家一姓中
传承,这反映了:
A、分封制已经开始实行
B、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夏朝实行了宗法制
D、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混乱
2、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 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 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 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 是: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4)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1234 B.123 C.234 D.23
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 西周后期,王权衰 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 落,分封制破坏. 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
二. 西周的政治制度
㈠ 分封制 6.结果: 西周后期,破坏; 春秋时期,瓦解; 战国时期--秦朝,废除。(被郡县制取代)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铁器出现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周王衰弱,诸候势力强大
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C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 西周时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 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和大夫五鼎、士三鼎。这说明 了什么? 说明西周时已有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为了维护哪一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
“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 一定“小”吗?
就周王室而言:
在诸侯国内:
在卿大夫封地内:
分析课本P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示意图 思考: 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大宗和小宗是相对,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 其他诸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 臣关系) 2.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是分封制,分封制在 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是宗法制
积极
B.开发了边远地区,扩了统治区域。
C.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 了“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的等级序列
消极: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候有很大的独立性,易出 现割据和分裂,从长远看不利于统治
成语“问鼎之心”(也作“问鼎中原”)的典故: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 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 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 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 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 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在当时尚无先进 的通讯和交通工具 的情况下,它是如何 进行管理的?
把这块土地和 土地上的人民 封给你,你在 此建立国家。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 周武王自称天子,所有诸侯 国都是由天子授权分封的。
申国
申侯受封
第二年,周武王病逝, 其子继位,是为周成王, 由周公旦辅政。
周 公 旦
周 成 王
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
第1课
夏、商、西周 的政治制度
一·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 如何选举部落联盟的首领? 原始社会时期实行氏族公社制,那时候“天下为 公,选贤与能”,通过禅让制来推选部落联盟首 领。 二﹒夏朝建立后,又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呢? 夏朝建立后,“禅让时代”结束,“夏传 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这说明原始社 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这是他在蒋家认祖归宗, 首次以蒋家人身份回大陆扫墓祭祖。
中国特有的族谱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
核心 里 表
分封制
宗法制在政治 制度上的体现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二者 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 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让 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 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二. 西周的政治制度
㈠ 分封制 阅读教材P5—6,并结合以下问题:探寻分封制的内涵
1.分封的目的? 2.分封的对象? 3.分封的内容—分什么?
4.受封者的义务与权利?
5.影响—分的效果? 6.分封的结果及出现结果的原因?
二. 西周的政治制度
㈠ 分封制
1.目的: 加强统治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 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应该 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 ,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 定会挑我的。
禅让制:领袖把权位传给有才能的人, 而不传给自己的子孙亲族,称为禅让。尧将 “共主”位传给舜,舜传禹。禹准备传给益, 但禹的儿子启也很有才干,并得了不少部落 的支持。后来启抛弃禅让制,代之以世袭制。
世袭制:领袖把权位只传给自己的子孙 或族人,称为“世袭”。
大禹的形象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公元前2070年夏朝 的建立,大禹成为 夏朝的王。
B
C
4.某诸侯年青时购买一女,生子 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 为妻,先后生子乙、丙。以后又 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 人。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 位的应该是 B A、甲 B、乙 C、丙 D、丁
B 5、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③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的独立性,为日后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②受封诸侯有
(2)特点:
(3)方式: (3)影响:
3、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4、夏商初建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国王 中央 相 卿士
参与商王决策
地方
卜 祝
史
师
执掌军权
侯
伯
负责祭祀占卜和 记录王朝大事
封部落(方国)首领为侯、伯
中央
相、卿士
掌管政务 定期纳贡 奉命征伐
地方
侯、伯
大家是否看过《封神榜》?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周灭商的故 事。一个疆域辽阔的周王朝建 立起来以后,该如何进行治理? 它是否沿用了商王朝的统治方 式?
宗法制度的内容: 1、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 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 宗体系;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 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的影响?
①在当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 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在现在看来,宗法制仍然有着深远影响, 如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是 其积极方面,而重男轻女的传宗接代思想、任人 唯亲、家长制的不良风气就是消极方面。
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家国一体”) ③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小结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中央 夏 相、卿、师等的设立 夏商的政治制度 商 地方 封侯、伯 周 的 政 分封制 目的、对象、内容、影响、 治 制 (重点) 结果及原因 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④受封诸侯国具有相对
A. 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6.(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 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 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 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 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