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811 质量管理学 (解析与答案)一、填空(30分)1、质量管理在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之前经历过一下两个发展阶段:(1),(2);各个发展阶段中对质量管理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有:(3)、(4)、(5)、(6)。

【答案解析】:(1)质量检验阶段 (2)统计控制阶段 (3)泰勒 (4)修哈特 (5)戴明 (6)费根堡姆考察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代表人物泰勒,第二阶段修哈特、戴明,第三阶段费根堡姆。

出现在第一章第四节。

2、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三全一多样”。

即(1)质量管理,(2)的质量管理,(3)的质量管理,以前全面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4),建立(5)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答案解析】:(1)全面的 (2)全过程 (3)全员参与 (4)多种多样的 (5)质量管理体系 “三全一多样”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考察全面质量管理,出现在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3、排列图的主要用途是:(1);因果图的主要用途是:(2)。

【答案解析】:(1)找出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2)找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考察旧七种质量工具的主要用途。

出现在第四章。

4、质量认证的最大特点是由(1)进行证明的活动。

【答案解析】: (1)第三方考察质量认证(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的相关概念。

出现在第三章第六节。

5、质量成本可分为四类:(1),(2),(3),(4)。

【答案解析】:(1)预防成本 (2)鉴定成本 (3)内部故障成本 (4)外部故障成本 考察质量成本的分类,即质量成本项目。

出现在第十四章第四节。

6、工序质量控制的任务,是要把(1)控制在规定的波动范围内,是工序处于受控状态,能稳定地生产合格品。

【答案解析】: (1)系统性原因考察工序质量与控制图的概念。

出现在教材第五章和第六章。

7、控制图的基本思想是:(1)。

按控制图的用途来分类,控制图可以分为(2)控制与(3)控制图,计算控制图中的点子排列缺陷的概率,通常采用(4)分布概率的计算公式,其计算公式为(5)。

【答案解析】:(1)±3σ原理(2)分析用控制图 (3)控制用控制图 (4)正态 (5)(3)P x μσ-> 考察控制图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出现在第六章第一节。

8、工序质量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人们常将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归纳为“5M1E”,即(1)、(2)、(3)、(4)、(5)、(6)。

【答案解析】:(1)人员(2)设备(3)原材料(4)工艺(5)测量(6)环境考察旧七种质量工具中的因果图。

出现在第四章第三节。

二、写出下列英文缩写的英文全称并译成中文(30分)1. TQM:【答案解析】: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全面质量管理。

考察全面质量管理。

出现在第二章第一节。

2. SPC:【答案解析】: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统计过程控制。

考察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出现在第一章。

3. ISO:【答案解析】: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考察抽检特性曲线。

出现在第十章第二节。

4. MTTF:【答案解析】:Mean Time To Failure 平均寿命考察可靠性的主要指标。

出现在第九章第二节。

5. CPM【答案解析】:Critical Path Method 关键路线法考察新七种质量工具中的箭条图法。

出现在第十二章第五节。

6. PDPC:【答案解析】: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 过程决策程序图考察新七种质量工具中的过程决策程序法。

出现在第十二章第三节。

7. QFD:【答案解析】: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质量功能展开。

考察质量管理发展第三个阶段出现的新质量工具,“质量屋”。

出现在第一章8. FMEA:【答案解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考察第三个质量管理阶段出现的新质量工具。

9. FTA:【答案解析】:Fault Tree Analysis 故障树分析考察故障分析方法。

10. DMAIC:【答案解析】:Design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Control六西格玛改进考察六西格玛改进一般流程。

出现在第十三章第四节。

11. EWMA:【答案解析】:Exponentially Weighted Moving Average 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考察控制图中的移动平均控制图。

出现在第六章。

12. CUSUM:【答案解析】:cumulative sum 累计加总控制图考察控制图。

出现在第六章。

三、简答:(40分)1、什么是质量?你如何理解质量的概念?【答案解析】:答:(1)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或者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的和隐含的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

(2)质量定义的内涵体现了事物特性、满足程度、固有特性三个部分。

固有特征是通过产品、过程或体系设计和开发及其后的实现过程形成的属性,如物质特征、感官特性、行为特性、时间特性、人体功效特性、人身安全特性、功能特性等。

与之相对应的是赋予的。

解析:考察质量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出现在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2、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老七种工具”和“新七种工具”之说,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答案解析】:答:老七种质量工具分别为:排列图、因果图、分层法、统计分析表法、直方图、控制图和散布图。

新七种质量工具分别为:亲和图、关联图、系统图、过程决策图法、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法和箭条图法。

解析:考察新旧七种质量管理工具。

出现在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十二章。

3、全面质量管理采用一套科学的、合乎认识论的办事程序,也即是P、D、C、A循环。

请解释P、D、C、A和含义和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分析PDCA循环的特点。

【答案解析】:答: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即是 PDCA 循环法。

PDCA 包括计划(Plan)、执行(D0)、检查(Check)、处理(Action) 阶段。

(1)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P阶段。

即要适应顾客的要求,并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调查、设计、试制,制定技术经济指标、质量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这就是计划阶段。

②第二阶段为D阶段。

即要按照所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去实施。

这是执行阶段。

③第三阶段为C阶段。

即对照计划,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总结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这是检查阶段。

④第四阶段为A阶段。

即根据检查的结果采取措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以利再干。

这是总结处理阶段。

(2)八个步骤①第1步,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②第2步,根据存在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逐个加以分析。

③第3步,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并从主要影响因素中着手解决质量问题。

④第4步,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计划和活动措施。

计划和措施应尽量做到明确具体。

⑤第5步,按照既定计划执行,即D阶段。

⑥第6步,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实际执行结束,即C阶段。

⑦第7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对原有的制度、标准进行修正,巩固已取得的成锁,同时防止重蹈覆辙。

⑧第8步,提出这一次循环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并将其转到下一次 PDCA循环中去。

第1步到第4步属于P阶段,第7、8步为A阶段。

(3)特点①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②不断循环上升;③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在于A阶段。

解析:考察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即PDCA循环。

出现在第二章第三节。

4、根据控制图的控制界限所做的判断也可能发生错误,即两类错误,请解释两类错误的含义?为什么控制图上、下控制界限一般采用“三倍标准偏差法”?【答案解析】:答:(1)①第一类错误是将正常判为异常,即工序仍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但由于偶然性原因的影响,使得点子超出控制界限,虚发警报而将工序误判为出现了异常。

我们把犯这类错误的概率称为第Ⅰ类风险,记作α。

②第二类错误是将异常判为正常,工序已经变化为非统计控制状态,但点子没有超出控制界限,而将工序误判为正常,这是漏发警报。

我们把犯这类错误的概率称为第Ⅱ类风险,记作β。

(2)采用“三倍标准偏差法”的理论根据是±3σ原理。

在生产过程中,仅有偶然性原因存在时,产品质量特性值x形成某种确定的典型分布,例如正态分布。

当出现系统性原因时,x就偏离原来的典型分布了。

设当工序不存在系统性原因时,x~ N(μ、σ2),则P(μ-3σ<x<μ+3σ)=0.9973。

x 落在两条虚线外的概率之和只有 0.2%, 即1000个样品(数据)中,平均约有3个数据超出分布范围。

有997个落在(μ-3σ,μ+3σ)之中,如果从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工序中任抽一个样品x,我们可以认为x一定落在分布范围(μ-3σ,μ+3σ)之中,而认为出现在分布范围之外是不可能的,这就是3σ原理。

解析:考察控制图的原理,包括±3σ原理和小概率事件,以及控制图的两类错误。

出现在第六章第一节。

5、“过程方法”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提出的八项管理原则之一,请简单解释“过程”和“过程方法”。

【答案解析】:答:2000版ISO9000标准要求一个组织必须应用过程方法来管理。

为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图,清晰地表明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以及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之间的关系。

过程是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施的。

该标准指出:“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解析:考察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方法。

出现在第三章第三节。

6、在过程(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pk T-2Cs ε=中,T、ε和s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如何提高过程(工序)能力指数?【答案解析】:答:质量标准T、绝对偏移量ε和工序质量特性分布的标准差σ。

要提高工序能力就有三个途径:(1)调整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减少偏移量。

(2)提高工序能力,减少分散程度。

①修订工艺,改进工艺方法;修订操作规程,优化工艺参数;补充或增添中间工序,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

②改造更新与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相适应的设备,对设备进行周期点检,按计划进行维护,从而保证设备的精度。

③提高工具、工艺装备的精度,对大型的工艺装备进行周期点检,加强维护保养,以保证工艺装备的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