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侧扫声纳使用操作规定

侧扫声纳使用操作规定

侧扫声纳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1.日常维护
1.1 作为一种精密的测量仪器,磁力仪应该放在干燥阴凉的仪器房内,以确保仪器的电子不受潮。

1.2 仪器通电前注意电源电压,保证电源电压的正常。

1.3 仪器下水前注意检查各接头的连接,特别是水下探头接头要严格密封。

一定要注意连接在绞车上的接头,防止接头被绞车擦坏,收放电缆时务必断开仪器电源。

2.扫测准备
2.1 搜集有关资料。

扫测海区的水深和地貌,障碍物,潮流的流速和流向扫测期间的气象,扫测船吃水深度,扫测船最低速度等。

2.2 设计扫测方案。

依据测区环境和扫测要求确定扫测方法、重叠带宽度、分辨率、船速、拖鱼高度及拖缆长度等;设计测线布设方向和间距;拟订扫测实施要求,
资料整理要求。

2.3 检查系统的完整性;在陆上进行电测试,确定各分机的工作是否正常;检查水密部件,确保不漏水;保证侧扫声纳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3 扫测实施前应进行静态和动态试验。

静态试验要求声图灰度适中且均匀,声图清晰而无噪声图象。

动态试验要求扫测船以设计方案实施扫测,检查试验设计各参
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调试施测参数,使声图灰度适中,海底地貌轮廓清晰。


统状态符合技术指标要求方可实施扫测。

3.扫测实施
3.1 扫测实施方法有两种:粗扫测和精扫测。

对大面积扫测海区,应先进行粗扫测,当发现可疑目标时,再进行精扫测。

精扫测证实目标存在,并可疑在声图上分辨
目标类型和性质,位置和高度,最后应用测深仪加密探测,或潜水员下潜作业,
以得到更精确的目标信息。

3.1.1 扫要求全覆盖扫测海区。

扫测趟的取向应一致,而且要相互平行;扫测趟的有
效作用距离应有重叠带,不能在相邻产生遗漏区域。

当探测海底微地貌时,相
邻扫测趟可采用2倍有效作用距离,而无需设计重叠带。

3.1.2 精扫测应根据粗扫测声图上目标图象确定其位置,高度,并确定扫测频率,发
射脉宽,有效作用距离,扫测船船速,拖鱼入水深度,再进行扫测。

精扫测取
向应尽量平行于目标走向,或于目标走向的舷角小于30或大于150。

有效作用
距离应依据目标图象能反映在声图的单侧中间部分最佳。

3.2 扫测实施应遵循下列要求:
3.2.1 扫测实施过程不得对设计确定的数据随意变动;仅当水深变化时,可以及时调
整拖鱼入水深度。

3.2.2 经常检查船速,使之保持在设计船速之内。

当水深、流速和风速变化时,可以
改变扫测船船速,但不得大于设计船速。

3.2.3 脱羽电缆长度大于扫测区水深时,在换扫测趟或转向时,应使用小舵角大旋徊
圈,根据扫测船旋徊半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扫测趟,继续进行扫测。

3.2.4 扫测船应保持航向和航速稳定,不得使用大舵角修正航向,风流压角不得大于
3°。

3.2.5 扫测过程中应加强值班了望,注意过往船只以及海中各类障碍物,防止丢失拖
鱼。

3.2.6 操作人员应随时在记录纸上注记以下内容;线号,点号,时间,转向,扫测作
用距离,拖鱼入水深度,拖缆长度,扫测使用的发射频率,船速,系统状态,
现场情况及海况。

3.2.7 扫测结果有以下情况,应进行补测:水深分布与声图微地貌分布范围存在大矛
盾;仪器系统故障使声图不能反映海底目标和微地貌图象;水温跃层以及其他
干扰使声图图象模糊不清;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扫测区域,均需要补测。

4.扫测资料整理
4.1 检查定位及声图资料,全部扫测资料应符合规定要求。

4.2 综合分析扫测区特殊水深和水深分布情况,海底沉积物分布特点,水深等深线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范围,确定海底障碍物和海底微地貌图象的可信情况。

确定海底
微地貌基本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范围:确定海底障碍物性质、位置、高度和长度、
走向、所处位置的水深及底质类型等。

4.3 绘制扫测海区的扫测图,图中表明海底目标类型、位置和高度,表明微地貌分布情况。

4.4 编写侧扫声纳技术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