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

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

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重点】1.“教育”的概念。

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

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

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学重点】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

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教学难点】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教学目标】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

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

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一、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教学重点】1.教育目的及类型。

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1.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教育制度【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3.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现代教育制度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学重点】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2.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和发展。

【教学难点】1.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和改革方向。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1.知道教师职业的由来、地位、作用与特点。

2.明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4.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

5.领会师生关系的意义。

6.了解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二、学生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重点】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1.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与途径。

2.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第六章课程【教学目标】1.理解并识记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

2.能用自己的语言就每种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主张做出述评。

3.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二、课程理论流派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三、课程类型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教学重点】1.课程类型。

2.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3.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教学难点】1.课程即学习经验。

2.经验主义课程论。

3.存在主义课程论。

第七章课堂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2.了解教学产生与发展的线索。

3.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依据,并能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概说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教学重点】1.现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

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4.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1.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模式。

2.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教学目标】1.理解生活、生活世界及学生生活概念。

2.比较分析学生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异同。

3.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4.掌握失范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并能具体加以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学生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第二节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三、学生生活与学习压力第三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一、什么是知识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三、生活经验四、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第四节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教学重点】1.学生生活环境2.学生心理失范3.学生行为失范4.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1.知识2.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教学目标】1.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理解班级组织的基本属性、特点及功能。

3.了解班级组织建设、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内容。

5.掌握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班级组织一、班级组织的概念二、班级组织的发育三、班级组织的结构四、班级组织的特点五、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一、班级组织建设二、班级制度管理三、班级教学管理四、班级活动的管理第三节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1.使学习者认识到班级组织在中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2.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第十章学生评价【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方法及当代走向。

2.理解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3.能结合学科编制有效的测验。

4.明确学生品德评价的含义及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二、学生评价的标准三、学生评价的类型四、学生评价的功能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教学重点】1.学生评价的类型。

2.学生评价的功能。

【教学难点】1.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2.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明确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3.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动研究等概念。

4.初步掌握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如何进行调查二、如何进行观察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教学重点】1.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2.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教学难点】1.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1.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分析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征。

3.掌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4.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观演变的相关特征及其背景与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二、二战后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一、学前教育二、初等教育三、中等教育四、高等教育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全民教育二、教育民主化三、教育信息化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五、教育的个性化【教学重点】1.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