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称为症状。

体征:是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

问诊(inquiry):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做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

主诉(chief complaints):是患者感受最主要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是本次就诊最主要原因和持续时间。

多于一项就按照发生的先后次序列出,并记录每个症状的持续时间。

主诉要简明精炼,不超过1—2句,20字左右。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围绕主诉进行描写,记述患者患病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既往史(past history):包括患者以往健康状况和过去曾患过的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药物过敏,特别是与本病有关疾病。

病历记录:是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资料经过医学的思维归纳、分析和整理,加工成书面记录咯血(Hemoptysis):是指喉及喉一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

牵涉痛:是指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器官某部体表或深部组织的疼痛。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改变。

三凹征:是指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出现的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的体征。

心源性哮喘:是指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咳粉红色泡沫痰,重者可有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出汗、哮鸣音及肺底湿罗音。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

一般恶心后随之有呕吐,但也可仅有恶心而无呕吐,或仅有呕吐而无恶心。

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呕血(Hematemesis):上消化道疾病(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

隐血便: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实验才能确定者。

柏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

里急后重:即肛门坠胀感。

常觉排便未尽、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

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直肠癌。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及未消化的食物。

便秘: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结。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巩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症状和体征。

隐性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之间,临床表现无皮肤、黏膜和巩发黄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察觉。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患者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二倒地。

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出现障碍。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

昏睡:是接近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

虽在强烈刺激下可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所答非问。

放射痛(radiating pain)、牵涉痛: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位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

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指医生运用自己感官和借助于传统或简便检查工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叩诊锤、听诊器、检眼镜等,来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

视诊(inspection):是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触诊(palpation):是用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时的感觉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浅部触诊法(light palpation):用于体表浅在病变的检查和评估,如关节、浅静脉、软组织等深部触诊法(deep palpation):医师用单手或双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到检查深在病变的触诊方法。

包括深部滑行触诊法、双手触诊法、深压触诊法、冲击触诊法。

适用于大量腹水时、肝、脾及腹腔包块难以触及者。

叩诊(percussion):是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声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特点判断病变的一种方法听诊(auscultation):是根据身体各部分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捻发音:是极细微而均匀的破裂音,象用手指在耳朵边捻转一束头发时所发出的声音。

嗅诊(smelling):是通过嗅觉来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生命征(vital sign)是评价生命活动是否存在及其质量的指标。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20%时为肥胖。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角弓反张位:患者颈及脊背肌肉强直,出现头向后仰,胸腹前凸,背过伸,躯干呈弓形见于破伤风及小儿脑膜炎。

共济失调步态:起步时一脚抬高,骤然垂落,且双目向下注视,两脚间距很宽,以防身体倾斜,闭目时则不能保持平衡。

见于脊髓痨患者。

间歇性跛行:步行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乏力,患者被迫停止行进,需稍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进。

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白癜:为多形性大小不等的色素脱落斑片,发生后可逐渐扩大,但进展缓慢,无自觉症状,亦不引起生理功能改变。

见于白癜风,有时偶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恶性贫血患者。

斑疹: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一般不突出皮肤表面。

见于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

紫癜:皮下出血3—5mm称为紫癜发绀:皮肤呈青紫色,常出现于口唇、耳廓、面颊和肢端。

见于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异常血红蛋白血症。

蜘蛛痣:是由一支中央小动脉及其许多向外辐射的细小血管扩张所形成,形似蜘蛛。

肝掌:为慢性肝病患者手掌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

水肿:皮下组织的细胞内及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玫瑰疹:为一种鲜红色圆形斑疹,直径2—3mm,为病灶周围血管扩张所致,检查时拉紧附近皮肤或以手指按压使皮疹消退,松开时又复出现,多出现于胸腹部。

为伤寒和副伤寒的特征性皮疹。

方颅(squared skull):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呈方形,见于小儿佝偻病或先天性梅毒巨颅(large skull)落日现象:额、顶、颞及枕部突出膨大呈圆形,对比之下颜面很小。

由于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导致双眼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见于脑积水。

Musset征:与强烈的颈动脉搏动一致的点头运动,见于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集合(辐辏)反射:嘱患者注视1m以外的目标(通常以检查者的示指作为目标),然后将目标较速移近检查眼至距眼约5-10cm处,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

眼球震颤(nystagmus):双侧眼球发生一系列有节律不自主的快速往返运动,称为眼球震颤。

鼻翼扇动:吸气时鼻孔开大,呼气时鼻孔回缩,见于伴有呼吸困难的高热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发作时。

镜面舌:亦称光滑舌,舌头萎缩,舌体较小,舌面光滑呈粉红色或红色,见于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干燥舌:1、吸烟2、放疗术后3、使用药物阿托品地图舌:见于核黄素缺乏等裂纹舌:见于DOWN病及核黄素缺乏草莓舌: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病人毛舌(黑舌):见于久病衰弱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眼球震颤(nystagmus):双侧眼球发生一系列有节律不自主的快速往返运动。

颈前三角与颈后三角:颈前三角为胸锁乳突肌的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中线之间的区域。

颈后三角问为胸锁乳突肌的后缘、锁骨上缘与斜方肌前缘之间的区域。

肝—颈静脉返流征: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是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称为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颈静脉怒张: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是颈外静脉常不显露,平卧时可稍见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

若取45°的半卧位时颈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

Oliver征: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向后下,因而每随心脏搏动可触及气管向下曳动。

Kussmaul呼吸:呼吸深慢,主要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呼吸困难:当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患者有力呼吸,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均参与呼吸运动,通气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都发生改变。

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

大炮音(cannon sound):常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信实几乎同时收缩,使S1明显增强,其机制是当心室收缩正好即刻出现在心房收缩后面,心室在相对未完全舒张和未被血液充分充盈的情况下,二尖瓣位置较低,急速的心室收缩使二尖瓣迅速和有力的关闭使第一心音增强。

心房颤动:指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率少于心率,后者称脉搏短绌。

心电图检查科确诊。

常见原因: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期前收缩(早搏):是指在规则心律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其后有一较长间歇部分青少年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心律;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减慢,称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临床意义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

颈动脉窦综合征:颈动脉窦附近病变,压迫或颈动脉窦受刺激,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脑供血不足。

心脏杂音:指在心音和额外心音以外,在心脏收缩期或舒张期过程中的异常声音,杂音性质Graham Steel杂音:肺动脉扩张,于肺动脉瓣区可闻及递减型高调叹气性舒张中期杂音Austin-Flint杂音:主要见于中、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在心尖区可听到相对性舒张早中期隆隆样杂音。

心包摩擦音:心包脏层与壁层由于生物性或理化因素致纤维蛋白沉积而粗糙,在心脏搏动时产生摩擦而出现的声音水冲脉water hammer pluse:检查者握紧患者的手腕掌面,将其前臂举过头顶,可感知犹如水冲的急促而有力的脉搏冲击,由于高血流动力状态或存在返流所致,如甲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

交替脉pluse alternans: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左心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奇脉paradoxical pluse: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系左心室搏血量减少所致。

出现在心脏压塞或心脏缩窄,吸气时胸腔负压Ewart征:因心包大量积液,左肺受压多,受压肺产生压迫性肺扩张,是该区域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并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周围血管征:周围血管征指的是在某些疾病条件下检查周围血管时所发现的血管搏动或波形的改变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