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0201会计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修订版

120201会计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修订版

120201 会计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修订版)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系统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会计学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具体要求为:(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在会计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
(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熟练运用定量分析工具和定性分析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运用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会计专业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写、译能力;
(5)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财务会计”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新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创新与发展;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特殊行业、特殊产业以及特殊背景下的财务会计问题等。

2、“审计”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审计技术与方法以及特殊目的的审计与其他会计服务的理论与方法。

3、“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企业资本筹集、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的财务运作理论和方法,行为会计与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预算控制管理、决策评价、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专门问题。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标准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年限为2-5年。

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为课程学习阶段,后三个学期为论文写作阶段。

为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第四学期由考核领导小组主持进行一次包括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全面衡量的课程学习阶段水平考核,即研究生中期考试。

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以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为标志的论文阶段的学习。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两个阶段,并包括课程学习、
学术交流、实习实践、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若干个环节。

具体培养方式包括:
1、全日制培养、在校全脱产的学习方式。

2、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原则,在导师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

有的课程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加老师总结辅导来完成。

4、营造学术氛围。

尽量多聘多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开设“导师论坛”,组织学生自己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

5、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深入企业结合自己专业进行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发挥会计学作为应用学科为经济服务的作用。

6、建立严格的考核、竞争和淘汰机制。

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考试、中期筛选、毕业论文都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7、实行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

每位导师要从思想品质、学业课程到素质能力的培养对所指导的研究生全面负责;要按制度定期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协助主管部门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导师组要发挥集体智慧,相互沟通情况,交流教学经验。

五、课程设置、学分与考核
(一)课程及学分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45学分。

全部学习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其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总计为19门课,41学分,其中学位课15门,34学分。

(详见教学计划表)
1.必修课(共)
(1)公共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术英语·综合、学术英语·管理、数量分析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5门课程,共12学分。

(2)基础理论课,为夯实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而开设的课程,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专业外语、会计研究方法论等5门课程,共12学分。

(3)专业课,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公司财务学、管理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内部控制等5门课程,共10学分。

2.选修课
选修课由政治必选课、研究方向课和其他拓展知识面的课程组成,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择。

每人至少选4门、7学分。

其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两门必选一门;其他选修课选3门,6学分。

3.补修课
补修课是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课程。

补修课设2门,不记学分,但总成绩必须达到60分。

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二)考核方式
硕士研究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按百分制评定。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成绩考核可采取其中考试、作业、读书报告、随堂测验、课堂讨论以及提问等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成绩的合格标准为:学位课程成绩达到70分(含)或“良—”以上为合格,其余课程成绩达到60分或“及格”为合格;成绩不合格者,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六、关于其他学习项目的安排
为提高硕士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期间还要求学生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及科学研究活动。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及学年论文,要求在前三个学期完成。

完成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记2学分;完成学年论文(2篇)记2学分。

研究生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结束后须提供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及学年论文的考核以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报告和学年论文的质量为依据,具体考核和评判由各自导师负责。

为促使研究生积极从事科研活动,要求中期考核前参加不少于2次的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包括本人所做学术报告),并于论文答辩前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按我校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的规定执行。

七、中期考核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时间统一定在第四学期,具体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八、毕业(学位)论文
硕士生毕业(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预答辩、答辩等环节。

论文字数为3万字左右。

研究生的毕业(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创新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1)选题与本专业对口;(2)能体现出基础理论与专业水平;(3)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论据充分,资料翔实;(4)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5)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组织论文答辩工作,首先要上报校学术委员会审批同意,然后组织论文评阅和答辩。

聘请的答辩委员不少于5人组成,其中校外至少一人,答辩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就是否通过学位论文和建议授予学位做出决定并写出评语。

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为通过。

然后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获得通过者授予会计学硕士学位。

(附:金融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会计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注:标“*”的课程为学位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