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简介:
从教二十多年来,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心里明白。

提起数学,学生常会在
艰苦的思索,繁难的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正文开始>>
从教二十多年来,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心里明白。

提起数学,学生常会在艰苦的思索,繁难的演算,复杂的逻辑推理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辛苦的劳动。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

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特别是高年级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尽管六年级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自制力,但是,持久性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加上数学内容单一,常会感到枯燥乏味。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圆,
在教学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先想想圆的面积指什么部分,该怎么计算,然后,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圆,动手摸,通过摸明白圆的面积。

然后自学课本动手操作数学课本第127页小组合作完成,弄懂圆通过剪拼、发现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看出这个圆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圆半径的平方。

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真正明白了圆面积计算的公式以及算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
1、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
书本的例题。

尽管书上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假设性、想象性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的素材。

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数作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3、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

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

本课的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

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学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给每位学生创设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

课堂中学生曾两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问题和讨论: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

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

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

(如本课在前一天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编好分数应用题,也许能找到更合适的学习素材。

)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

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6、“放”与“收”的关系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

为了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不宜过分琐碎。

但这往往会成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卡壳处或造成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上课教师一定要作好思想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如本课编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编题之多,交流时的争抢情况简直欲罢不能。

)当然,我认为也不应把
“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

在实践课中,
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分钟又何尝不可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

7、“圆柱的体积”教后感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 4 米,高是 1.2 米。

每立方米小麦约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在教学中,我把它改成了“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 3 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如图)如果每立方米小麦约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为什么我会这样设计呢?因为现在的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掌握新知,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按照例题教学,我觉得学生只是运用公式进行了一次计算,谈不上解决了实际问题。

而按照改变了的例题教学,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测量麦堆的直径或周长以及高来求出小麦的重量,使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真正的了解,从而想出解决的办法。

因此,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是我们的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当完全唯书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
例题来替代或进行改题,长期下去,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