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经千分尺及量块的使用

内经千分尺及量块的使用

内径千分尺
1 正确测量方法
1)内径千分尺在测量及其使用时,必需用尺寸最大的接杆与其测微头连接,依次顺接到测量触头,以减少连接后的轴线弯曲。

2)测量时应看测微头固定和松开时的变化量。

3)在日常生产中,用内径尺测量孔时,将其测量触头测量面支撑在被测表面上,调整微分筒,使微分筒一侧的测量面在孔的径向截面内摆动,找出最小尺寸。

然后拧紧固定螺钉取出并读数,也有不拧紧螺钉直接读数的。

这样就存在着姿态测量问题。

姿态测量:即测量时与使用时的一致性。

例如:测量75~600/0.01mm 的内径尺时,接长杆与测微头连接后尺寸大于125 mm 时。

其拧紧与不拧紧固定螺钉时读数值相差0.008 mm 既为姿态测量误差。

4)内径千分尺测量时支承位置要正确。

接长后的大尺寸内径尺重力变形,涉及到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等形位误差。

其刚度的大小,具体可反映在“自然挠度”上。

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由工件截面形状所决定的刚度对支承后的重力变形影响很大。

如不同截面形状的内径尺其长度L 虽相同,当支承在(2/9)L 处时,都能使内径尺的实测值误差符合要求。

但支承点稍有不同,其直线度变化值就较大。

所以在国家标准中将支承位置移到最大支承距离位置时的直线度变化值称为“自然挠度”。

为保证刚性,在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了内径尺的支承点要在(2/9)L 处和在离端面200 mm 处,即测量时变化量最小。

并将内径尺每转90°检
测一次,其示值误差均不应超过要求。

2 误差分析
内径尺直接测量误差包括受力变形误差、温度误差和一般测量所具有的示值误差,读数瞄准误差、接触误差和测长机的对零误差。

影响内径尺测量误差,主要因素为受力变形误差、温度误差。

标准量块的使用
精度:
量块按其制造精度分为五个“级”:00、0、1、2和3级。

00级精度最高,3级最低。

分级的依据是量块长度的极限偏差和长度变动量允许值。

量块生产企业大都按“级”向市场销售量块,此时用户只能按量块的标称尺寸使用量块,这样必然受到量块中心长度实际偏差的影响,将反制造误差带入测量结果。

测量误差:
由于测量过程的不完善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将导致测得值的分散入不确定。

因此,在测量过程中,正确分析测量误差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测得值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获得满足一定要求的置信水平的测量结果,是十分重要的。

不确定度:
用标准偏差表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称为标准不确定度,按照评定方法不同,它可分为两类:用对一系列重复观测值进行统计分析以计算标准不确定度的方法,称为A类评定;用不同于统计分析的其他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 类评定。

分辨率:
数字式量仪没有标尺或度盘,而与其相对应的为分辨率。

分辨率是仪器显示的最末位数字间隔所代表的被测量值。

例子:
量块是一种平行平面端度量具,又称块规。

它是保证长度量值统一的重要常用实物量具。

除了作为工作基准之外,量块还可以用来调整仪器、机床或直接测量零件。

在量值传递工作中,为了消除量块制造误差对测量的影响,常常按量块检定后得到的实际尺寸使用。

各种不同精度的检定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测量不确定度的量块,并依此划分量块的等别,如图1-1所示。

检定后的量块可得到每量块的中心长度的实际偏差,显然同一套量块若按“等”使用可以得到更高的测量精度(较小的测量不确定度)。

但由于按“等”使用比较麻烦,且检定成本高,固在生产现场仍按“级”使用。

量块具有两个互相平行的工作面,而且工作面之间的长度尺寸非常准确,是一种结构简单,准确度高,使用方便的量具。

具有专门用途的专用量块,如计量室专门检定卡尺、千分尺的成套量块。

在检定工作中,使用方便,准确度高,可减少量块由于研合所造成的磨损;能大大提高检定工作效率。

量块的正确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量块必须经过检定,并有合格证书。

(2)检定量具的量块等级应符合规程要求。

(3)量块测量范围应能满足所检量具的需要。

(4)必须符合温度规范。

检定量具或在车间使用量块时,应使量块与量具或工件温度尽可能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