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译文及重点词语解释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初:当初,当时。
谓:告诉。
对……说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今:现在。
涂,通“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辞:推辞。
务:事务。
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治经:研究经书。
经:指《易》《诗》《书》《春秋》《礼》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
但:只,仅。
当:助动词,应当。
涉猎:泛览,粗略的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历史。
耳:通“尔”,语气词,罢了5.卿言/多务,孰/若/孤?译: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孰若:与……相比呢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7.蒙/乃始就学。
译: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乃:于是,就。
就:本义是靠近,这里是从事,去做。
8.及/鲁肃过寻阳,译: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过:经过。
9.与蒙/论议,译:鲁肃和吕蒙一起商议,论:讨论议:议事10.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大:非常,十分今:现在。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11.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日,就要另眼相待,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即:就。
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1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兄长为什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
见:认识、认清。
13.肃/遂拜蒙母,译: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遂:于是,就14.结友/而别。
译: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卖油翁》词语解释及一句一译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善射:擅长射箭。
当:在以:凭、靠。
自矜:自夸。
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
2.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尝:曾经。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
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担:放下担子。
释,放。
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译:(有一次)他曾经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也不离开。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
但:只。
颔: 点头。
译: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点头,略微表示赞许。
4.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汝:你。
知:懂得译: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也很精深吗?”5.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手熟尔:手熟罢了。
熟,熟练。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译:老翁说:“(这)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6.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忿然:气愤的样子。
尔:你。
安:怎么。
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看轻。
译: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呢!”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7.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以,凭,靠。
酌,斟酒,这里指倒油。
之,指射箭也凭手熟的道理。
译: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8.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乃:于是,就。
取:拿。
置:放。
以:用。
徐:慢慢地。
沥之:向下灌注。
译: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而钱不湿。
9.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因:于是。
唯:只,不过。
遣之:让他走。
遣:打发。
译: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手熟罢了。
”康肃公笑着让他走了。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①在:在乎、在于,动词。
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译: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译: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①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②陋室:简陋的屋子。
③惟:只有,只要,唯独。
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⑤德馨:品德高尚。
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译: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①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译: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②鸿:同“洪”大。
③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②金经:泛指佛经。
译:(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③乱耳:扰乱耳朵。
乱,扰乱。
④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⑤劳形:使身体劳累。
⑥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译: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④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⑤庐,简陋的小屋子。
译:(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9.孔子云:“何陋之有?”①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全句意为“有何陋”。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爱莲说》一句一译及词语解释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译: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有很多值得喜爱的。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晋代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独:只,唯独。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盛)爱牡丹。
译: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都喜爱牡丹。
自:自从。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爱莲说)清涟而不妖,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⒌中通外直,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通:空。
直:挺立。
⒍不蔓不枝,译: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⒎香远益清,译: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远:遥远,空间距离大,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⒏亭亭净植,译:笔直地洁净地挺立在水上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但不可以贴近玩弄它啊。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译: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⒓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此句为判断句,从“者也”看出,其中真正的关键是判断动词——“是”)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⒔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唉!(在此作语气助词)喜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
闻:听说。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河中石兽》译文及重点词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河边。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并:两者都,一起。
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
阅:经历,经过。
十余岁:十多岁。
岁:年。
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竟:终于,到底。
3.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译: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