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马克思(1818—1883)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
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7、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观(《资本论》及其手稿)。
通过《资本论》及其手稿对一个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考察,达到了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把握,这既证明了唯物史观不是一个假设,而是科学的理论,也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内容。
8、关注东方社会(《人类学笔记》)。
对农村公社的特点及其解体、家庭及其发展形式、“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氏族的起源及其本质等进行了科学阐述,弥补了在此之前唯物史观在史前社会研究方面的不足,完善了唯物史观。
自白(节选)——马克思⏹您认为一般人最宝贵的品德——“淳朴”。
⏹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喜爱的散文家——“狄德罗”⏹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墓上的两行刻字恩格斯(1820---1895)1、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乌培河谷来信》。
揭露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阴暗面,为贫苦人民疾呼。
2、结识青年黑格尔派,接受黑格尔哲学思想。
开始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出发点。
3、揭露英国社会状况,完成政治转变。
在曼彻斯特,恩格斯与工人接触,了解工人生活状态,写下《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政论性文章,发表在《莱茵报》上,表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4、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完成哲学上的转变。
1844年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发表在《德法年鉴》上。
考察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过程,也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问题,为共产主义学说找到了经济支柱,也为社会历史找到了经济支柱、生产基础及现实力量,标志着恩格斯完成了哲学上的转变,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
(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共产党宣言》)7、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
运用、发展和使新世界观系统化、体系化,并开拓新世界观的研究领域。
8、丰富唯物史观,厘清新世界观的理论来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反杜林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费尔巴哈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反杜林论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一)写作背景1、欧洲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机会主义滋生泛滥。
2、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为迎接未来革命在各方面做准备工作。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政治斗争的直接成果。
(二)历史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错误,给杜林的思想以毁灭性打击;第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并阐明了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概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2、实践意义:第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党的理论水平;第二,粉碎了杜林及其小集团分裂党的阴谋,维护了党的统一;第三,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简介(一)全书中心思想:恩格斯第一次以论战的形式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及其联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以哲学、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可分割的完整学说。
(二)内容结构《反杜林论》由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组成。
引论:扼要地叙述了三篇正文的主要内容,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
哲学: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政治经济学:批判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方法,从经济学方面清算杜林的小资产阶级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评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系统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彻底批判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着重说明人类将经过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节选内容讲解第三部分:分类。
先验主义(一)主要内容对杜林的哲学体系从整体上和根本上进行批判。
围绕着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揭露和批判杜林哲学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形而上学实质,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题解1、分类:杜林把自己的哲学研究对象分为三大类:世界模式(原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其哲学体系相应地包括三部分:一般的世界模式论、自然哲学和关于人的学说。
这三部分的内在逻辑是:原则在先,然后才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先验主义: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表现。
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其根本错误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三)主要问题1、原则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第90页)(1)原则是第二性的,是研究的结果;(2)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客观世界是思维原则的基础和来源;(3)只有原则去适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即原则只有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时,它才是正确的。
※现实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第91页)(1)意识是不能脱离人和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
(意识的产生)(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3)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思维为何能反映存在)意识的产生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大约有45亿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因而也没有意识。
在1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5亿年前出现了动物,人是在300万年前才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其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并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的本质: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客观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狼孩”的故事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
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
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
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
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
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
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右。
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3、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第92页)(1)人类的认识过程充满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第一,认识主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第二,认识的客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第三,由于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矛盾的存在,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发展却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