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抹茶的发展历史
中国自明代以来,开始流行冲泡饮茶,中国抹茶茶道遂告失传,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茶磨也随之绝迹,中国抹茶(Matcha)形成
历史断代,成为中国茶人心中永远的痛。
相反,九世纪末随遣唐使
进入日本的中国抹茶(Matcha),在日本却得到了发扬光大。
日本人
将品茶与宗教哲学、社会道德、品行修养融为一体,将饮茶上升到“道”的高度,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引为国
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21世纪初,中国旅日学者把抹茶携归祖国,在上海浦东新区建
立了中国第一个抹茶工厂。
研制发明了多项抹茶设备,并取得专利,从此迎来中国抹茶第二春。
引导中国抹茶走向世界。
早在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
到了宋朝更发展为
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斗
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
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
清
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硙茶(抹茶)为撮泡茶,
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茶。
这里所指的抹茶冲饮之道即为唐宋
年间的中国茶道,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比现今的乌龙茶道还早了几百年。
但可惜的是自明代以来,却
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
中国抹茶道
遂告失传,形成历史断代。
在世界上颇有盛名的日本茶道和日本抹茶,就是通过当年的遣唐使]荣西在[中国学成后带回日本,抹茶在
日本得以保留、继承和发扬光大。
日本抹茶和日本茶道现已成为日
本的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
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
自从奈
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
发芽了。
相传在800多年前的中国宋代,日本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
浙江,将中国的饮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从而发展形成了日本茶道。
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大师最澄和尚于9
世纪初由中国带入日本,后传说其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于近江坂本
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
据日本著名史书《类聚
国史》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贺韩
崎时曾接受了永忠和尚进奉的煎茶,茶这才开始见于日本正史。
其后的三百余年间饮茶却从昙花一现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灭了。
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学成回国时再次将茶种子带回日本,并
且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荣西和尚所赠之茶种子,又将其种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内,饮场习俗才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
开来。
1214年,将军源实朝因醉酒引起头痛,久治不愈,最后喝了
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
荣西和尚还向将军进献了自己
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借机宣扬茶德和饮茶的好处,从此茶
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
日本茶道产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称为日
本茶道前史。
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16
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
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
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
规范。
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
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
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
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
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
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
普遍。
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