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琴曲的乐队改编

钢琴曲的乐队改编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Music Conservatory)文章编号:1003 7721(2001)02 0048 07周雪石钢琴曲的乐队改编内容提要:把其它形式的音乐作品改编成乐队曲,是学习乐队编配的重要内容。

从实践看,将优秀的钢琴曲、器乐独奏曲、歌曲及民歌改编成乐队作品最为多见。

从教学看,钢琴曲改编是学习配器的必由途径。

文章就这一课题中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钢琴曲;改编;配器;织体;乐器组中图分类号:J614;J614.4 文献标识码:A钢琴曲的乐队改编几乎是配器法教科书的必讲内容。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外很多作曲家在写乐队作品前,都有先写成钢琴缩编谱,然后再谱成乐队总谱的创作习惯,还有些作曲家喜欢将自己业已成名的钢琴作品改编成乐队曲。

其二,尽管钢琴作品在写法上与乐队作品有显著的差别,但从多声部音乐的组织手段和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二者又是相通的。

因此,钢琴曲改编,是综合训练配器技术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把钢琴曲成功地改编成乐队曲,绝非易事。

在钢琴上有许多演奏方便且发音清晰的写法,在乐队中可能成为很大的技术障碍;同时,很多常见的钢琴织体,一旦改编成乐队演奏,就必须重新组织乃至织体上大的改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如此说来,掌握与钢琴织体相适应的乐队写法固然重要,但是,要想从书本教学中学到可能有的全部手法,是不可能的。

本文只能就一些常见的或典型的技术问题简要论述如下。

一、改编钢琴上的琶音例1在钢琴作品中,如上例这样在宽阔的音域内快速的琶音进行非常普遍,如果用乐队演奏,除了竖琴之外,恐怕再没有其它乐器能够独立胜任了。

但是,竖琴没有足够的音量和力度来表现如此强烈的效果,那么,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把这些分解的和弦音重新排列,并压缩到一个合适的音域内,采用多件乐器分层演奏。

如下面的写法:作者简介:周雪石(1962-),男,武汉音乐学院作曲与音响导演系副教授,文学硕士(武汉 430060)收稿日期:2001 02 19例2有时候,钢琴上的琶音进行也可以按节拍拆解开来,分配给同组中的几件乐器担任(为了统一音色)。

此时,最好采用乐器的 重叠式 交接法,以保持琶音的连贯效果:例3a例3b二、改编钢琴上的震音例4在钢琴作品中,常常见到上例这样的八度震音写法,如果照原样改成乐队,不但难以演奏,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按照类似例5的方式进行改编:49周雪石:钢琴曲的乐队改编例5上面的改编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处理:1.必须将钢琴八度震音中可能隐含的旋律线条分离出来,交给合适的乐器演奏。

既然是旋律,就需要较多的乐器声部加以强调。

上例,钢琴震音中有明显的旋律线条,改编中,以两部小提琴(震弓演奏)的八度重叠为主要音色,长笛(带有下方依附声部)和第一单簧管是同一旋律声部的重复,重复是必要的,它能使旋律线条更加清晰。

2.震音与左手分解和弦之间的音域 空白 需要加以填充,否则,就会失去因琴弦共震而形成的丰满的和声效果。

上例中,双簧管、第二单簧管和圆号为填充声部。

3.例5的改编使用了乐队全奏,有突出的旋律声部、缜密的和声层,还有三个乐器声部的和声性填充。

如此强烈的音响,显然需要低音声部的强有力的支持!!!即改编后的低音提琴和大管声部。

从织体中提取低音也是乐队改编的重要原则之一。

4.改编钢琴上密集排列的分解和弦(钢琴的左手声部),也要象改编琶音那样重新排列分解的和弦音,然后根据这些音的位置分配给若干声部。

多数情况下,为了适应乐器音域以及声部组合的需要,可以提高钢琴分解和弦的音区、扩展其音域以增加新的层次。

如改编后的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

三、改编钢琴上的和弦和弦的改编主要是指对钢琴特有的 柱式 和弦以及同音反复和弦的改编。

下例,是典型的 柱式 和弦写法,其音响饱满,富于共鸣。

类似这样的和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处于高低两端的和弦音之间,有较大的音区空白,如果原样移植到乐队演奏,则肯定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因此,改编时的主要方法,是按照 上密下疏中不空 的原则在整个音域内重新排列和弦音,以确保均衡的发音和良好的共鸣。

其中,和弦的根音应该有较多的声部重复,五音次之。

下例是在弓弦乐器组采用多音和弦的方式演奏。

如果用乐队全奏,最好是用整个弦乐组均匀覆盖乐队的全部音域。

50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例6a例6b在钢琴作品中常见到同和弦重复的织体写法,对此,有两种改编方式:一是保持原有的同和弦反复,和弦的低音(或根音)可作下八度扩展,在不干扰旋律声部的前提下,也可将和弦音向上扩展,目的是增加音响的纵深度。

这种写法多见于安静、抒情的音乐。

如下例:例7a 库劳钢琴小奏鸣曲Op.20第一首例7b同和弦反复的另一种改编方式,是采用乐器声部相互交错的手法,将不同的和弦音分别交给不同的乐器演奏(回避同一声部的同音反复),形成动态的声部进行。

这种写法在较快的速度时可产生具有冲击性的、动荡的效果(如例8);速度缓慢时,则有一种蠕动的效果。

51周雪石:钢琴曲的乐队改编例8a例8b四、改编有钢琴踏板效果的和声音型在很多抒情性的钢琴音乐中,右手声部是优美的旋律,左手声部常常是和声音型式的伴奏,音响柔和而富于共鸣,是钢琴作品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如下例:例9 肖邦∀夜曲#第三首由于踏板的原因,左手声部的和声音型中的每个音都是延长的,如果按实际效果记谱,就会是这样的:例10如何改编才能保持同样的效果?简单有效的做法是,把音型中的每个音,作为一个音高层次分配给不同的乐器声部,同时,要有至少一个声部保持原来音型的基本样式。

下面的改编中,考虑到乐器的音响特性,把原调提高了小三度:其中,双簧管奏主旋律;中提琴声部是钢琴音型的基本样式;分奏大提琴的下声部演奏钢琴音型中因踏板而延长的低音,低音提琴用拨奏同度重复;分奏大提琴的上声部是音型中较低的音,小提琴声部是音型中较高的音。

除了中提琴之外,其它声部各音都是延长的,但结合起来,与钢琴的左手声部一样,小节内每一个拍点都有不同音高的发音:52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例11还有与此相类似的另一种情况,即钢琴的和声音型中隐含着主旋律。

也就是说,旋律与伴奏共存于同一声部之中。

这时候,除了保持钢琴的踏板效果之外,还必须把隐含的旋律分离出来,并在音色上与伴奏部分有所区分,通常是用不同乐器组的乐器分别担任旋律与伴奏。

从音型化织体中提取旋律,也是钢琴曲改编中的重要原则。

五、从钢琴织体中提取长音在钢琴音乐中,和声性的音型化织体是非常普遍的,譬如,动荡的琶音进行、稳定的分解和弦进行、急促的震音进行,等等。

很多情况下,这种织体写法都具有两种音响特性,即音型化织体所带来的 动态 的音响与和声所固有的似乎 凝固 的音响(钢琴踏板的作用)。

前一种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后一种效果却不能从谱面上分辨出来,这就需要在保持原有织体样式的同时,从和声中提取长音,来体现这种 凝固 的和声音响。

这里所说的长音,可以是和声性低音,也可以是处在较高音区的和弦音。

换句话说,所提取的长音不能是原有和声之外的其它的音。

如上面的例5、6中的低音声部就是从左手的和声进行中提取而来的。

下例,前两拍是上进的经过句,由于踏板的作用,其音响非常浓郁;后两拍为二度的旋律音调。

改编中,为了便于演奏,经过句由大提琴、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的重叠式交接完成,大管和圆号声部则是从经过句中提取而来的和声性长音。

这样做非常必要,它既造成了浓郁的和声背景,也润饰了弦乐器略显干涩的音响(时值短的原因):例12a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春潮#(瓦西连科改编)钢琴曲的乐队改编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课题,改编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决不会只有以上探讨的几种,而且,本文所探讨的技术问题和处理原则也绝不是不可更改的律条。

事实上,很多钢琴化织体都需要在乐队改编时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还是那句名言:实践出真知。

53周雪石:钢琴曲的乐队改编例12b参 考 文 献1.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管弦乐法原理#(瞿希贤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2.C ∃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金文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

3.罗加尔∃列维斯基:∀管弦乐队讲话#(杨名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4.米∃楚拉基:∀乐器法#(金文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

责任编辑 钱仁平Orchestra Arrangement of Piano PiecesZ HO U Xue shiAbstract:An important aspec t of the orchestration course was the practice of arranging non orches tral music for orchestra.Piano works,other solo instrumental works,folk songs and songs were in used for this purpose.From the prac tice it was felt that orchestrating piano pieces was most valuable as a means of learning.The writer then made a brief explanation of some of the finer points of the technique of orchestration.Key Words:piano piece;arrangement;orchestration;texture;instrument group 54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