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可视化精品课程的意义
可视化精品课程的意义并非好看 可视化精品课程的意义在于形成外部效应(类似 PPT的人际传播) 可视化精品课程实现了学校资源的规范包装与对外 展示服务 对可视化的常见批评,非常类似当年主推 Authorware的专家对PPT的批评
形式简单,缺乏个性,自由调整余量小
可视化的最大优势:人人都会做(类似PPT)
给学校的建议(二) 给学校的建议(
2013年后,大学适龄青年的人数会大幅减少,多 年的“大学无用论”导致高考人数下降 地方性院校和高职类院校将面临激烈的招生竞争, 有限的教改经费应该用在能够有效提升学校招生竞 争力的领域,而不应该为冲刺几个国家荣誉浪费资 金,在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和看得见的可视化课程群 网站之间,那个更能吸引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 面对在网络、手机环境下长大的未来大学生,如果 无法提供网络化、手机化的教学环境,必将被学生 所疏远。
精品课程的共享如何突破? 精品课程的共享如何突破?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指出了一条阳光大道: 精品课程公共学习体系 只有把精品课程转变为一门可以选修的课程, 这样的共享才有价值 如何实现网络选修?
传统跨校选课模式的不足
以学校-学校为轴心
跨校学分互认 跨校选课 学校对学校的多对多模式:解决选课、学分、费用问题
精品课程网站开发已经走入一个误区
过于强调界面个性化 忽视网站的实际功能 忽视网站的可维护性与可持续性
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标准中完全没有一条设 计到界面与外观的指标 精品课程正在走多媒体课件比赛的老路
专有系统或定制开发,成本高昂 获奖作品不具备学习模仿的可能
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心态很有意思
很多教师在做精品课程网站的时候不是从开 发一个可供自己教学使用和别人可以共享的 角度去做精品课程网站,而是按个人成就展 的角度去设计的
本科:985>211>部属院校>地方院校 高职:示范性高职>普通高职 找人有用?精品课程不是中国跳水队 专家名单是严格保密的,而专家的来源是公开的, 不要老想专家是谁,多去想想谁有可能成为专家? 几十位专家如果都能打动他们,那评上是自然 秘诀1:找准特色,错位申报, 不要与强者共舞 秘诀2:省厅和教指委两个途径一起走,避免时间 撞车
精品课程能否成为跨校选课的推动者? 精品课程能否成为跨校选课的推动者?
可能比较小 精品课程负责人事情太多,经费太多 《百家讲坛》带来的启发 应该是平台捧出明星教师,明星教师带热平 台 关键不在于名气,而在于用心 共享与评优其实是两套体系
跨校授课的利益分析
全国现有2400万大学生 如果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选一门外校教师的课程, 按2个学分计算,每个学分向授课教师支付50元讲 课费用 2400万*2*10=24亿 学生在校学习年限按平均3.5年计算,每年的总额 是:6.8亿 第三方服务平台抽取20%:1.37亿元,教师可以 获得5.43亿元的授课费用,远远超过国家精品课 程项目的总投入,共享热情会得到最大激发
精品课程在明确定位后会重新焕发活力
明确精品课程定位,到底是评优,还是共享? 就像教授分科研型教授和教学型教授一样, 上课上得好,得奖多,和共享做得好、获得 大众好评,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给学校的建议(一) 给学校的建议(
统一精品课程与数字化课程建设 强化教学过程的网络化 数字化课程未必是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必须是数字化课程 选好平台,提前与国家接轨
国家意图
精品课程不同于多媒体课件评选,国家并没 有在技术上或者形式上做出过任何规定,相 反,国家的评审指标一直是向实际教学一线 与可持续使用倾斜的 高职学校评上的意愿特别强烈,因此容易出 现忽视日常应用基础,为申报而开发网站的 现象,这与精品课程的发展方向是相背的
评选精品课程有没有秘诀? 评选精品课程有没有秘诀?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天空教室高层论坛
精品课程的共享
精品课程应该如何共享? 现有的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
评奖的好处 获得荣誉、地位、经费 共享的好处? 学校:无法解决开课数量不足的问题 教师:无法从共享中获得经济收益或者社会声誉 学生:无法获得学分 精品课程中的学生模型:发自内心热爱学习的学生 视频共享的误区:谁需要视频?应该由谁来管理视频?
借助精品课程推动数字化课程
这应该是所有高校,特别是教学型高校最现 实的选择 数字化课程不仅是上级的要求,更是时代的 要求,数字化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了 未来的课程将会是移动课程
精品课程总投入分析
精品课程带动全国各级投入在10-20亿的规 模
国家级:4000门,4亿 省级:江苏省超过1000门,全国总计:1-3万 门,每门1万,预计最少在1亿-3亿之间 校级:600所学校参与国家级评审,每所学校 100门计算:6万门,每门1万元,最少在6亿
精品课程肯定还会继续
精品课程的现状
精品课程2010后的发展可能 精品课程 的发展可能
最大可能:保持现状,增加分级,类似多媒体课件评选
如何分级将会影响到对学校的吸引力 最简单:一级、二级、… 最佳分级:年龄分级,设置青年教师精品课程,向35岁一下的年轻教师 倾斜
增加教师实际运用能力的答辩,现有精品课程都是代工的,教师本人 不会使用开发平台,自然日后使用维护会出现问题。要让精品课程应 该成为实际使用者之间的评选。 技术方面:8年前,技术还很不成熟,也缺乏市场考验,所以只能百 花齐放,8年后,如果再不统一共享建设平台,精品课程则将成为纯 粹的评奖类项目 精品课程的开发将走向免费道路,由多家公司提供免费的制作平台供 教师选择,将成果建设完成再考虑共享,改为提前在建设阶段实现共 享,设立多平台的竞争机制,统合几家公司的平台远比统合几千个网 站要容易得多
缺乏教师和第三方服务机构
教师才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师从跨校选课中无法收益, 这种学习模式将很难长久 跨校学分互认增加了普通院校与重点院校的合作难度 难以接受把课程放置在别的学校服务器上 N-N合作模式极端复杂,交易成本太高
新模式:跨校授课 新模式:
外校教师受学校邀请,跨校为另一所学校的学生授课,称之为: 跨校授课模式 改变跨校主体,由学生跨校变为教师跨校,上的是本校的课程 学生在本校选课系统中选课。外校教师通过网络授课,并通过 第三方机构支付授课费用 由第三方机构而不是学校来承担协调工作与费用问题 由第三方平台来提供网络课程的托管与运行 第三方平台应该与教师在本校日常教学所用平台一致,可以无 缝迁移课程,实现“教师资源的自由流动”
影响精品课程申报的要素
外观设计,请人设计用使用现成的模板之间 看不出专家的倾向性 栏目设计,国家是希望弱化网站的申报色彩 特色展示(高职与本科比是很有特色,但是 高职互相之间比较,特色基本雷同) 内涵建设才是关键,申报表是决定成败的最 重要因素,申报表要简洁,不要堆砌,真正 打动专家的信息只有那么关键几条,列出来, 说清楚
精品课程的未来发展
2010年的趋势,从2009年的评审指标中已 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技术上强调与主流网络技术接轨,增加了FLV视 频格式 评分上向日常教学应用倾斜,对于教学过程上 网和用网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再次强调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而不是形式建设, 弱化网站的申报信息 依托产品化的平台建设精品课程才是国家主推 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