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佗城中心小学苏碧胜
朗读课文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利于情感的传递,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因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朗读这一环节。
那么,该如何指导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做好朗读示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朗读水平就会有多高”。
许多名家大师也都说,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而模仿是人们最爱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技能习得方法。
学生最初的朗读都是靠模仿来完成的。
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技术感染力,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欲望,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
而在学生的朗读没有到位时,教师适时的范读更是一剂催化剂,能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如:《船长》一课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触目惊心的可怕场面,学生大多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对课文中触目惊心的可怕氛围并没有多大的感受。
于是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时,我一改平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的做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山崩地裂的声音,我在这样的声音中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配乐跟着朗读,学生马上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朗读也逐渐进入了佳境。
二、传授朗读技巧
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导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这种设计和处理。
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她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例如: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
长征》一文时,在学生预习后,我先帮他们标出重音和停顿: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接着播放录音范读,然后学生们分组试读。
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凑,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
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略到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出红军藐视困难勇敢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又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由于文章的中心是为赞颂詹天佑的伟大成就和爱国思想,所以这句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词就是“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理所当然应该重读,其它词轻读,才更体现出这两个词的“重”。
总之,如果我们注重读的训练方式,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多种形式地练读、品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三、注重朗读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
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朗读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评价声音的高低,
有无漏字,是否流利,是否有感情,也不能只知道说“真棒”“真有感情”等这些模糊、只起到单纯大肯定作用的词语。
“真棒”真棒在哪里,学生不知道;“真有感情”,朗读何处感情处理的好,没点出,学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
被表扬的同学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却自鸣得意;而朗读技巧没有掌握好的学生,在当众“献丑”后,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不知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因此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给予学生必要的朗读指导,有意识的渗透一些基本方法,发挥评价的提升功能。
如:在教学《船长》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评价学生朗读的:
师:灾难就要来临了,船上的人们都惊恐万状,此时的船长表现怎样?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船长的为人吧!(一生读,声音响亮,但语调平淡)师:朗读不是声音越大越好。
想想,在险情来临之前,船长心里着急却仍能清楚地下达命令,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该生在次读,有明显进步)
师:这次进步了,因为你把自己看成了是船长,读的很投入,但是你“吼”的还不够冷静。
谁愿意再来读读?(又一生读,读的更好了)
师:读的真好!我看到了一个沉着冷静的船长。
谁再来读读?(又一生读,读的非常有感情)
师:读的棒极了,你这一“吼”,不仅“吼”出了船长的沉着冷静,还“吼”出了船长的真情。
在上面这个教例中,教师的评价中不仅渗透着对朗读的方法指导,还帮助学生总结,反思,启迪他们的思维。
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主动积累朗读此类句子的经验,并巩固下来,对以后的朗读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朗读能力。
四、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
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
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
”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总之,要学好语文,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就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