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交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

西南交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

西南交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2004年)前言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我校科技成果的需求,同时,尽快将我校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我们续编了这本材料,以期推动我校科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服务,我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册的成果均是由我校教师和科技人员的职务技术成果,主要涉及机电设备、信息技术及系统、新材料与新工艺、药材等技术领域。

其主要特点是:1、技术先进、成熟,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过试验应用;2、结合现场实际,适应面较广;3、投资效益好,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预期值。

我们热情欢迎社会各界前来我校进行洽谈、交易与合作,共同进行科技成果的大规模开发与应用,共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大业,使这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企业的科技进步服务。

今后,我校将继续用更新、更多的科技成果回报社会各界的殷切期待。

在此汇编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学校各有关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热情支持与帮助。

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处二○○四年十二月目录1、纳米隐身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多频段隐身性能研究 (4)2、多元纳米复合抗菌杀菌材料研制 (5)3、智能交通运输仿真及测评系统 (6)4、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研究 (7)5、铁路货车装载与列车编组运行仿真软件 (11)6、铁路货物超限图像监测系统 (12)7、列车智能报站系统 (13)8、乳化液泵数字监护仪 (13)9、免冲环保卫生消毒厕所 (15)10、TA21型牵引变电所安全监控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简介 (15)11、GIS辅助决策系统 (16)12、网络安全管理和控制平台 (16)13、安全交易、安全认证及电子支付在铁路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17)14、成都市公交线网规划及系统评价信息平台开发 (18)15、成都市公交优先专用道规划 (19)16、列车调度仿真系统 (20)17、铁路提速线路化技术及其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 (21)18、用于二氢睾酮活性过高所致疾病的一类中药提取物 (22)19、纳米多层类金刚石(DLC)薄膜提高发动机给油系统摩擦副寿命 (23)20、装载机负荷敏感合流液压系统及负荷敏感式转向液压系统在装载机节能中的应用研究 (24)21、长大公路隧道前馈式通风系统及隧道机电智能监控技术研究 (24)22、圆柱踏面独立车轮构架转向架 (25)23、铁路客车增氧装置 (25)24、中药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26)25、中药液体制剂常温瞬间超高压灭菌机理的实验研究 (27)26、列车卧铺收益管理(TSRM)系统 (27)27、高温超导磁浮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 (29)28、征识别的数字水印技术 (31)29、像分析的道岔转辙机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 (31)30、基于主动视情感识别与面部重建技术研究 (32)31、增容型三相接线牵引变压器 (33)32、多通道记录分析装置 (33)33、无功功率可调补偿装置 (34)34、供电变换补偿装置 (34)35、次边可接地的星形——多三角形接线平衡变压器 (35)36、一种三相——两相平衡变压器 (35)37、星形-多三角形接线平衡变压器 (36)38、星形-开闭三角形接线牵引变压器 (36)39、变电所故障录波分析装置 (37)40、XZF16-3D型远程多路信号综合分析仪 (38)41、BDC-5变电站电能质量远程监测系统 (40)42、变电站程控测试车 (42)43、机务段微机管理系统 (44)44、智能型全自动蓄电池充放电装置 (45)45、高原铁路一体化电力自动化系统 (47)46、牵引供电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48)47、铁路绝缘子带电水冲洗装备 (49)48、高速列车减振器液压伺服方式验台 (50)49、铁路货物超限图像监测系统 (51)50、铁路货车装载与列车编组运行仿真软件 (51)1、纳米隐身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多频段隐身性能研究隐身技术的问世是航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在国防高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由于隐身技术能极大地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果,愈来愈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现代军事技术研究的关键技术。

隐身材料作为隐身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核心关键,是各国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和热点,各军事强国均取得了不少应用性成果。

在未来的军事斗争中,我军作战友装备和重要军事目标将是敌方的重点打击对象,对装备和设施使用隐身材料,可以提高作战装备的战斗生存力和突防能力,减小武器和人员的毁伤,保证重要军事目标的安全。

本项目的任务是: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氧化锌晶须(简写为ZnOw)技术,进行军民纳米隐身功能复合材料的开发,研制一种吸收频带宽、重量轻、厚度薄、吸收率高、物理和化学性能好、室外施工、常温固化、使用维修简便、采购和维修费用低等实用性较强的陷身材料,并在适当装备上实测验证其隐身效果。

根据国防部门要求,参照国防标准本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术指标为:1)隐身值:3mm波段,优于—10dB(隐身值90%以上8mm波段,优于—5dB(隐身值75%)以上8cm波段,优于—5dB(隐身值75%)以上2)附着力:≥7Mpa3)冲出强度≥50kg.cm4)面密度:≤1.7kg/m2该项目研制的多功能、多频段吸收特性的纳米隐身功能复合材料首次在空司对抗部通讯指挥车、空军某师歼七B飞机、电子装备库、陆军瞄10B雷达、坦克、装甲等装备上得到了试用,这些设备均经受了长距离牵引、行驶、训练和演习,未发现任何损坏,有些装备还在演习中较好发挥了隐身作用。

该隐身材料的研制,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军事防御上的差距;我国国防装备部门的大规模应用,将提高我军作战装备的战斗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减少武器和人员的毁伤,保证重要军事目标的安全;该材料的进一步批量生产,将为军方采购订货提供充足的货源。

总之,纳米隐身功能复研制和应用,将为经济提供新的高技术创新性增长点,为国内隐身技术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产生良好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2、多元纳米复合抗菌杀菌材料研制众所周知,化学药物和有机消毒剂的大量使用极易导致细菌和病毒的变异,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如0-157大肠杆菌、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微生物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和微生物环境的恶化给地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危险表示担忧,安全无毒的无机抗菌材料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

本项目的任务是: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化锌晶须(简写为:ZnOw)制备技术,并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ZnOw、纳米材料进行抗菌活性处理,将ZnOw与多种纳米材料复合,制备一种安全、持久、高效、广谱的抗菌杀菌材料。

本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1)抗菌指标:多元纳米抗菌杀菌材料的抗菌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具体达到:大肠杆菌MIC<500PPM; 白色念珠球菌MIC<500PPM。

2)耐温及安全指标:耐温性能满足塑料等材料对试验用小鼠和大鼠的眼睛和皮肤均无任务刺激,LD503)其它: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有效抗菌率达到95%以上。

本项目研制的多元纳米抗菌杀菌材料目前已由成都交大晶宇科技有限公司在食品包装、建筑装饰、纺织品、医疗器材、卫生用品、卫生洁具、家电、通讯器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多种产品首批通过了国家抗菌标志产品认一,ZnOw 复合抗菌材料获得中国抗菌协会金奖。

多元纳米复合抗菌杀菌材料通过在众多行业的广泛应用,已拥有了包括不同行业品牌企业在内的大指客户,生产企业现已成为国内最在的抗菌剂生产和销售企业。

为加速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生产企业正围绕该项目进行产业化攻关。

一方面将已成熟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ZnOw生产技术进行产业化生产,年产200吨的生产装置预计4月底左右将建成投产;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加大了ZnOw应用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市场应用推广的力度,总结前期工作以验,完善抗菌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技术,进一步开发ZnOw其它功能性材料。

结合当前抗菌材料产业的发展形势,预计本年度生产企业将实现销售收入1500-2000万元。

该项目完全实施后,年产值将达到4000万元。

多元纳米抗菌材料研发工作的持续化发展和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将给人类还来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间,对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进一步推广的前景十分乐观。

3、智能交通运输仿真及测评系统智能交通运输仿真及测评系统包括交通仿真和智能交通测评两大部分,主要由城市交通控制仿真系统、列车调度仿真系统、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以及驾驶员可靠性及适应性检测系统线成。

城市交通控制仿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

目前国内仿真仅限于四个节点(交叉口),而该系统是能仿真150个节点的大型路网系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动态性、随机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系统。

其主要内容如下:列车调度仿真系统基于定性仿真理论的铁路行车仿真技术,利用定性仿真中的推理仿真、并行仿真等理论以及面向对象的抽象建模技术,结合铁路行车系统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分局高度所日常工作为背景的铁路行车仿真系统。

该仿真系统包括:1、调度区段环境仿真1)车站、区间基础设备仿真:研究包括道岔、信号机、轨道区段等基础设备建模方式,描述其属性、动作以及行为,如道岔开通方向变更、信号机颜色转换等,并建立动态仿真模型;2)车站联锁关系、区间闭塞关系仿真:研究联锁关系、闭塞关系的抽象方式,建立进路、闭塞分区等帛象模型,描述其属性,并实现进路、闭塞分区的行为动作,如锁闭、取消、自动解锁等;3)车站各种作业、任务仿真:建立车站接车、发车、等作业的罗辑模型,描述作业的基本属性,实现其行为动作,如控制进路、控制列车等,建立车站客货运业务仿真模型,模拟车站的客货运业务。

该仿真系统从可视化角度建立一个完善的铁路行车模拟环境,利用该系统,一方面可以训练分局行车调度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仿真,进行与铁路行车领域相关的科研活动,为铁路科研和现场生产提供运行结果数据及指标分析等。

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基于安全系统工程理论,提出依托行车安全可靠性理论,通过建立描述铁路行车安全可靠性的模型,达到寻找铁路行车安全系统薄弱五一节,预测系统运行状误解的目的,来指导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保证铁路行车的安全。

在京津线方案设计中,从“人、机、环境”三个方面对影响京津线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应用铁路既有的先进成熟技术与装备的前提下,提出与规划必要的关键技术装备,设计实施方案,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地域上分散、组织管理上松散的各种监控设备、监测地点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有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并实现资源共享,为铁路行车安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应用领域: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交通规划各个领域。

4、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研究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是系统地研究和建立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拉通勘测设计全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产作业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