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元相图练习题

三元相图练习题

三元相图练习题1
一、
在如图所示的相图中完成下面各个问题。

(25分)
1. 直接在给定图中划分副三角形;
2. 直接在给定图中用箭头标出界线上温
度下降的方向及界线的性质;
3. 判断化合物D 和M 的性质;
4. 写出各无变量点的性质及反应式;
5. G 点的析晶路程;
6. 组成为H 的液相在完全平衡条件下进
行冷却,写出结晶结束时各物质的百
分含量(用线段比表示)。

解:
1、 见图;
2、 见图;
3、 D ,一致熔融二元化合物,高温稳定、低温分解;
M ,不一致熔融三元化合物;
4、 E1,单转熔点,M C A L +↔+
E2,低共熔点,M B C L ++↔
E3,单转熔点,M B A L +↔+
E4,过渡点,B A D L +−→←
5、
6、过H 点做副三角形BCM 的两条边CM 、BM 的平行线HH 1、HH 2,C%=BH 2/BC ×100%,B%=CH 1/BC ×100%,C%=H 1H 2/BC ×100%
1 没有心脏我还可以思念你没有下体我还可以燃烧你 ■■■■■■■■■■■■■张为政整理■■■■■■■■■■■■■勿删■■■■■■■■■■■■■■ L ⇔ A f=
2 熔体G L f=
3 G[B ,(B)] 1[B,B+(A)] L ⇔A +B f=1 E 3[2,A+B+(M)] L +A ⇔B +M f=0 E 3[3,A 消失+B +M] L ⇔ B +M f=2 E 2[4, B +M +(C)] L ⇔M +C +B f=0
E 2(L 消失)[G,M+B+C]
二(20分)下图为CaO-A12O3-SiO2系统的富钙部分相图,对于硅酸盐水泥的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试:
1、画出有意义的付三角形;
2、用单、双箭头表示界线的性质;
3、说明F、H、K三个化合物的性质和写出各点的相平衡式;
4、写出M熔体的冷却平衡结晶过程;
5、为何在缓慢冷却到无变量点K(1455℃)时再要急剧冷却到室温?
解:

1、画出有意义的付三角形;(如图所示); (4分)
2、用单、双箭头表示界线的性质;(如图所示); (4分)
3、说明F 、H 、K 三个化合物的性质和写出各点的相平衡式; (4分) F 点低共熔点,LF →C 3A+C 12A 7+C 2S
H 点单转熔点,LH+CaO →C 3A+C 3S
K 点单转熔点,LK+C 3S →C 3A+C 2S
4、分析M #熔体的冷却平衡结晶过程并写出相变式; (4分) M 点:
5、为何在缓慢冷却到无变量点K (1455℃)时再要急剧冷却到室温? (4分) 因为缓慢冷却到K 点,可以通过转熔反应L+C2S →C3S 得到尽可能多的C3S 。

到达K 点后,急剧冷却到室温,可以(1)防止C3S 含量降低,因为K 点的转熔反应LK+C3S →C2S+C3A ;(2)使C2S 生成水硬性的β-C2S ,而不是非水硬性的γ-C2S ;(3)液相成为玻璃相,可以提高熟料的易磨性。

L ⇔ C 2S p=2 f=2 熔体M L p=1 f=3 M[D ,(C 2S)] a[b,C 2S +(C 3S)] J[b /, C 2S +C 3S] k[d, C 2S+C 3S +(C 3A)] L +C 3S ⇔C 2S+C 3A p=4 f=0 K(液相消失)[M, C 3S +C 2S+C 3A]
L ⇔ C 2S +C 3S p=3 f=1 L +C 2S ⇔C 3S
p=3 f=1
三、图6-11是三元相图A-B-C 的A-B-S 初晶区部分,试分析M 点析晶路程,并画出该相图内可能发出穿越相区的组成点范围(用阴影线表示。


解:M 点落在△SCB 析晶应在△SCB 的无变量点E 1点结束。

晶体析晶路程如下: 液相:
)(211A C B S L E R R m M C S L S
L S A L S B A L B A L L ++→−−−−→−−−−→−−−−−→−−−−−−→−−−−−→−−−−→−+→→→+→+++→→
固相:M n s i h A −−−→−−−→−−−→−→−−→−+++++B C S C S S
A B A M 点的析晶达到R 点后,析晶达到由PE 1和PE 2两个温度下降界线交汇点。

在这个析晶三叉路上,按习惯析晶在E 1点结束,此时析晶向RW 1界线移动应该是合理的。

但在这交叉路口上,准确判断析晶趋向应该由固相内二个晶相的相对比例而定。

如析晶达R 点发生相变过程是L+A+B →S (F =0)四相共存。

析晶要继续进行必须消失一相。

固相中A/B 的相对比例为Bh/Ah =A/B ,由于Bh>Ah ,因此晶相相量是A>B 。

必然是B 晶相首先回吸完。

所以析晶是沿RE 2线继续下去,而不走RE 1线。

从图中也可看到,刚达R 点时,固相组成在h 点,根据液相组成(原始组成)固相组成永远为一条围绕原始组成点M 为支点的杠杆这一个规律,当液相达到R 点,RMh 这条界线交于△ASB 的SA 边上的i 点,这也证明此时液相中B 已回吸完,而晶相A 还有多余,而液相组成中对A 饱和。

因此析晶沿RE 2继续 下去。

图6-11 例6-14附图
图6-11中∆SRN 为该相图可能发生穿越相区的组成点范围。

四、(20分)分析下列相图
1、划分副三角形;
2、用箭头标出界线上温度下降的方向及界线的性质;
3、判断化合物S 的性质;
4、写出各无变量点的性质及反应式;
5、分析点1、2熔体的析晶路程。

( 注:S 、1、E 3在一条直线上)
解: 1、如图所示;
2、温度下降方向如图所示;界线性质:单箭头所示为共熔线,双箭头所示为转熔线。

3、不一致熔融三元化合物;
4、E1:三元低共熔点,L →A+S+C ;
E2:三元低共熔点,L →C+S+B ;
E3:双转熔点,L+A+B →S ;
5、
d L ⇔ A f=2
熔体1 L f=3 1[A ,(A)] C[A,A+(B)] L ⇔A +B f=1 E 3[a,A+B+(S)] L +A +B ⇔S f=0 E 3[s,(A+B)消失+S] L ⇔ S f=2 d[S,S+(B)] L ⇔S +B f=1 E 2[e,S+B+(C)] L ⇔S +C +B f=0
E 2(L 消失)[1,S+B+C] a b g L ⇔ B f=2 熔体2 L f=3 2[B ,(B)] f[B,B+(A)] L ⇔A +B f=1 E 3[g,A+B+(S)] L +A +B ⇔S f=0 E 3[h,(A 消失)+B +S]
L+B ⇔ S f=2 i[I,S+B] L ⇔S +B f=1 E 2[k,S+B+(C)] L ⇔S +A +B f=0 E 2(L 消失)[2,S+B+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