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荀子与荀子思想

荀子与荀子思想



其善者伪也。
第 三 讲
以上从理论和人性 之现实两方面,指出孟
《 子“人性善”的根本错
荀 子 》
误,在于没有弄清楚 “性伪之分”。由此再
与 证“人之性恶明矣,其
荀 子
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

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

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
《 荀
二、关于“性恶”
子 》
三、隆崇礼法






一、荀子与《荀子》

荀子(前313?~238?),名

况,诸书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后

期赵国人。《史记·孟荀列传》:
荀 子 》
曾游学齐国,“三为祭酒”;后适 楚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子遂废, 著书而后卒。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儒学大师,但其思想与孟子不太一
中《孙卿书》,凡322篇。以相校, 除复重290篇,定著32篇。”
第一,今传《荀子》之篇目、 次第,大抵为刘向手订。
第二,《汉志》与《书录》何 以有“三十三”、“三十二”之差 异?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

证》卷五:“当云三十二篇”,并

引刘向《书录》“凡三百三十三篇。

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

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

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

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

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

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

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

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

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

书·艺文志》均说“《孙卿子》

(《新唐书》称《荀卿子》)十二

卷”,《新唐书·艺文志》并著
荀 子 思
录有“《杨倞注荀子》二十卷”, 《宋史·艺文志》亦著录“《荀 卿子》二十卷”及“《杨倞注荀 子》二十卷”。

今传《荀子》存 32 篇。

刘向《孙卿书录》:“所校雠
三 讲 《 荀 子 》
第 第三讲

讲 《荀子》与荀子思想
《 荀 子 》 与 荀 子 思 想

本讲阅读书目及推荐版本:
三 讲 《
荀子集解(王先谦撰,诸子
集成本)
荀 荀卿子通论(汪中撰,见王

先谦《集解》之《考证下》)
》 与 荀
荀卿别传(胡元仪撰,见王
先谦《集解》之《考证下》)



第 【讲授提纲】

讲 一、荀子与《荀子》

致,孟子重仁政倡王道,荀子则隆

礼重法。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

传贡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

他而传下来的。(参见汪中《述

学·补遗·荀卿子通论》)

《汉书·艺文志》:“《孙卿
三 讲 《
子》三十三篇”,自注:“名况, 赵人,为齐稷下祭酒。”颜师古 注:“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 曰孙。”《隋书·经籍志》、

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

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

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

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

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

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
思 想
待事而后然者,谓之伪。是性、伪 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

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

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

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

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

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
三 讲
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所谓性 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 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

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

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

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
三 讲 《
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 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 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 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

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

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


★ 文章前半:
思 想
性伪之辨 → 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

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

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

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焉,

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

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
与 荀 子
第二,因此才有了师法、 礼义、法度。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

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

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

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

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

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

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

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

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
子 思 想
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
安恣雎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
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 也。

以上正面论说人性之本
三 讲
质:

第一,人性恶的最基本
荀 子 》
理由,是人生来就有好 利疾恶、耳目口鼻之欲。

梁启超:“荀子之学,
三 讲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有其门庭堂奥,不特与孟 子异撰,且其学有并非孔子
荀 所能赅者。”(《要籍解题及

其读法》)
》 与 荀
概括荀子之最具特色 的主要思想,盖有人性本
子 恶、隆礼重法二端。



二、关于“性恶”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
荀 政治伦理思想之基础。
子 》 与
由此导致其与孟子有很 大不同。

三十二篇”云云,说:“杨倞分易

卷第,更名《荀子》。”

仅就篇数看,今传《荀子》与

唐时相同。

杨倞自序:“以文字繁多,故

分旧十二卷三十二篇为二十卷,

又改《孙卿新书》为《荀卿子》,

其篇第亦颇有移易,使以类相从

云。”

可见,无论十二卷、二十卷,

总篇数都是三十二。
子 思 想
【三个问题】篇目顺序;有 的篇章文意错乱;各篇之作者。
荀 子
离耳。……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 欲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 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

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

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
荀 子
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 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 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

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