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中学校歌(1928年版)简评

苏州中学校歌(1928年版)简评

苏州中学校歌(1928年版)简评◇朱九如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改教育部为大学院,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

蔡元培接任后,立即试行大学区制。

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大学区的组织,是模仿法国的。

法国分全国为十六个大学区,每区设一大学,区内各种教育事业,都由大学校长管理。

这种制度优于省教育厅与市教育局的一点,就是大学有多数学者,多数设备,决非厅局所能及。

"江苏同北平(含河北省)、浙江是试办点。

正是在这一指令下,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应运而生,它是由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二中学、苏州工业专科学校(高中部、补习科)合并而成。

学校的性质由此转变,由师范学校(指苏州三元坊本部)转为普通中学。

7月5日,江苏省教育厅任命汪懋祖为苏州中学校长。

"苏州中学"这一校名沿用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

9月,正式开学,各项工作渐上正轨,秩序井然,师生情绪饱满,精神面貌昂扬。

9月28日,在苏州中学高中部开学之日,蔡元培院长欣然命笔,题写楹联:"指示周详,安定之规模犹在;转移神速,文翁之化育常青。

""安定",指胡瑗(993-1059),是范仲淹(989-1052)当苏州郡守时创办的苏州府学的主讲,著名学者、教育家。

"文翁",汉朝舒县 (今安徽省庐江县) 人,少年好学,精通《春秋》。

景帝末年,被任用为蜀郡太守(今四川省中部)。

他仁慈爱民,崇尚教化,见蜀郡人民有夷狄蛮横习俗,于是选派有才智的小吏,到京都从师受业,数年后学成回归蜀郡,便以高职任用,后来有的升为郡守,也有官至刺史者。

文翁在成都,修建学宫,招收子弟入学攻读,常选品学优异的学宫童子,使在旁侧训练办事。

每次出行巡视县内各地,都选派通明经术,行为庄敬谨慎者,随行左右,使传达教令。

百姓见了都引为荣幸,争相入学宫进修,要当学宫子弟。

由此蜀郡文风大盛,各地闻风宗仰。

凡是由蜀地到京都来求学者,犹如来自孔孟的家乡齐鲁之地一样,受人敬仰,另眼相待。

文翁在蜀郡逝世后,人民感念他的德教,为他立祠供奉,逢年过节祭祀不绝。

直到今天,蜀地人爱好文雅,应该是受文翁教化影响所致。

全联赞扬在省教育厅的精心安排下,学校转轨迅速,保持了范仲淹、胡瑗时期的办学模式;希望学校像文翁那样培育后生,让教育之树永远焕发青春。

既然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已经撤销,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组建完毕,原来的第一师范《校歌》当然停止使用。

新的校歌请谁作词谱曲,应该突出什么,汪校长自有考虑。

他决定延聘名家,高标准、高起点创作。

汪懋祖来苏州前,在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系任主任,又是江苏省督学,在南京有的是朋友。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汪东、程懋筠这对黄金组合,汪十分赏识二位。

他们创作过《中央大学校歌》,这里不妨列出其歌词:"维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

陟升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雄。

焕哉郁郁兮,文所钟。

宏我黉舍兮,甲于东南。

干戈永戢,弦诵斯崇。

百年树人,郁郁葱葱。

广博易良兮,吴之风。

以此为教兮,四方来同。

"今天的读者从近于古奥的文字中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蕴。

"吴之风"三字,可以说对汪懋祖是正中下怀。

加上汪东又是苏州人,由他撰写歌词为家乡教育事业效力,可以说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汪校长决定聘请他们。

汪、程二位不负重托,出手不凡,果然马到成功,确实为学校增色。

新校歌刊登在1928年10月16日出版的《苏中校刊》第11期上,很快在苏州中学师生中广为传唱。

通观全篇,有如下可圈可点处。

首先,以"德"引领,全面发展。

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中,突出"六艺",实际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

其次,文武兼顾,强调尚武。

4位名人:泰伯、言游、专诸、孙武,其中二文二武,"文事"、"武备",体现学生应该具备的的素质。

通篇短短16句中与"尚武"沾边的至少有5江苏省苏州中学句:"专诸任侠"、"孙武兵谋"、"抗志云浮"、"武备修"、"以勇事仇"。

这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相关,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

末句并列国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基本国策:和平时期,"以和制国";战争时期,"以勇事仇"。

这也是每个公民(当然包括学生)应有的立场。

特别是"以和制国",今天我们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与之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歌词涉及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内涵极为丰富。

歌词作者要求学生成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他们热爱祖国,也热爱家乡,进可效力于国家,退可服务于桑梓。

再次,吴地特色。

开头罗列均与古代吴地有关,下文"吴钩"中一个"吴"字,直接挂上学校所在地。

最后,全文用短句式,每句不过三至七字,有一种均衡美。

且采用《楚辞》开创的"兮"字体,既有可以换气的停顿间歇,又有颂歌式的庄严感。

这首校歌在解放后的新形势下,不再传唱。

至1990年代,在各方呼吁下,基本保持原曲调(徐乐改编),将歌词重写(蔡大镛作词),构成今天版本的苏州中学校歌,其词曰:"悠悠道山情,依依芳草心,碧霞春雨水,古柏长青青。

师训绵延有遗篇,先忧后乐千古吟,书院兴教世纪业,春晖暖我心。

红楼书声朗朗,我们奋发创新,继往开来,前进前进,高歌一曲,诚思勇信。

"道山、红楼、碧霞池、春雨池都是校园实景,"先忧后乐"扣学校创办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诚、思、勇、信"是校训,它承接二十年代老校歌中"诚、公、勇"的教育理念。

从此,古韵今风的歌词插上柔中有刚曲调的翅膀回荡在千年校园的上空,汇入新世纪的主旋律中。

【原文】至德称泰伯,文学推言游;专诸任侠兮,孙武兵谋。

伊兹邦之含宏兮,笼万象于一丘。

思我先民兮,抗志云浮。

学端其始兮,六艺是求。

文事既饬兮,武备修。

张广乐兮,佩吴钩。

以和制国兮,以勇事仇。

(作词:汪东,作曲:程懋筠。

)【注释】至德:最高的道德。

泰伯:也作"太伯",周太王长子。

因未被父王所立,与其弟仲雍避奔江南,是吴国第一代国君,国号"句(勾)吴"。

后主动让位,为世人称颂。

苏州尚有古迹西中市的泰伯庙和胥门外的泰让桥,都是纪念他的。

言游:即言偃,字子游。

春秋吴国人,是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誉为"南方夫子",长于文学。

今常熟虞山有言子墓。

专诸:春秋吴国人,刺客。

吴公子光阴谋刺吴王僚以自立,经伍子胥推荐,请求于专诸。

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在光宴请时进献僚。

僚死,专诸当场被左右杀。

光立为王,即阖闾。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帮助下建立了城池,被称为阖闾大城。

至今已逾2500年,城址未变。

今阊门内有专诸巷。

孙武:也称孙武子,春秋齐国人。

以兵法求见吴王阖闾,被用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孙子兵法》天下闻名。

苏州西郊穹窿山茅蓬坞疑似其述著原地,齐门外有孙子墓。

伊:句首助词,无义。

兹:此。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

笼:包含、集中。

丘:土山、村落,泛指土地。

抗志:坚持志向不动摇。

《六韬》:"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文事:文教方面的事,与"武备"对举。

饬:整顿。

张:张大、开展。

广乐:传说天上的一种乐曲。

江苏省苏州中学吴钩:吴地所造的钩形刀,利剑的泛称。

相传吴王阖闾命国中制作金钩,有人杀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以血涂钩,制成二剑,献给吴王。

"吴钩"一典,历来被名家使用。

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句,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杜甫《后出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句表达的是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此处"佩吴钩",是尚武精神的体现。

事仇:对付敌人。

【作者介绍】 汪东(1890-1963),苏州人,著名文学家。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师从章太炎,曾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学系教授兼主任。

解放后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副主任委?、江苏省政协常委、苏州市政?副主席等。

1963年病逝于苏州。

著有《词学通论》、《梦秋词》、《汪旭初先生遗集》等。

程懋筠(1900-1957),江西新建人。

17岁时留学日本东京音乐学院,主修声乐,两年后兼修作曲。

1926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各大、中学校任教。

后至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任艺术系主任兼声乐副教授。

1929年,适逢国民党中央以孙中山先生"黄埔训词"为歌词,在全国征选《中国国民党党歌》(1937年国民党中常会上通过决议又将其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程的曲谱被选中,一时名噪朝野,后接连为中央大学等大学校歌谱曲。

是三四十年代我国乐坛上叱咤风云的一位音乐家。

解放后作品甚少,约创作于1950年的合唱曲《新中国颂》,表露出作者对新中国的赞扬和热爱之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江苏省苏州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