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与园林景观
摘要:本文从行为心理学的本质出发,通过其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关系的分析,
对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空间布局、园林景观植物配置、园林景观铺装与雕塑小品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园林景观
正文:
一、什么是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建的。
人的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园林景观设计所创造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需要怎样的生活环境?符合人们心理的理想的住宅花园、公园绿地、校园景观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决定了园林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对人的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几个方面做如下分析,希望能够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二、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1 私密性与开放性空间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
人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一个人独处;②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环境,如建立几个人亲密相处的不受他人干扰的环境;③个体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
目前,设计师多采用围合的方式,不仅在私人别墅庭院,而且在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城市广场上,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全封闭和半封闭的私密性空间。
在喧嚣、疲惫的大都市中,生成人们渴求的一片属于自己的清静之地,可以在其中读书、静坐、交谈、私语。
对于开放空间的设计形式就显得更为简单,如在城市广场上设置冠荫树;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不能一览无余,并有遮阳避雨的场所;居住区绿地中要尽量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观叶、观花、观果等植物品种。
这些设计思路都能够创造更多适于人大范围活动的空间。
2 安全性与稳定性空间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
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利的沟通,更能够体现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
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
如庭院围墙的内侧种植一些茂密的爬墙植物,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不易人攀爬上去;再如私人庭院里常常运用绿色屏障与其他庭院分割,既实现了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又对家人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从而使人获得领域感。
3 实用性空间与宜人性空间在许多园林景观中都有一些经济实用的空间,如果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
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
另外,也存在许多实用性场所,如冠荫树下的树坛能够提供人休息;草坪开放能够让人在其中活动;设计花园和园艺设施,使游人可以动手参与园艺活动;用灌木作绿篱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隐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视觉控制,同时也能使人们接近,欣赏植物的姿态。
在现代社会里,园林景观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的心理需求。
人的行为心理学表明,色彩,
质感,各种景观元素的搭配能够让人在无意识的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抓住人的这些微妙的心理审美过程,能够对怎样创造一个符合人行为需求的场所至关重要。
三、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行为心理学也在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 序列性有序的植物景观意象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
在道路景观中体现颇多,园林道路应该明确其贯通性,起到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在迁回的通幽小径也有明显的规律性,向人们暗示前方别有洞天,吸引人们前进。
2 边界性园林中的边界包括分隔园林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园林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利用植物可形成不同的边界意象。
边界有虚隔和实隔之分,虚隔如草坪与游路边界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机散植,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起到空间界定作用,但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实隔通常用成排密实整形的绿篱对边界进行围合,创造出两个不能跨越的空间,有效地引导人流实现空间转换。
3 标志性标志是一种具有显著特征,易于发现的定向参照物。
人们对标志的环境意象是十分敏感和兴奋的。
植物作为标志性的景观往往采用孤植树构成视觉焦点,此类植物要具有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季相变化美等特质,观赏价值极高,特别引人入胜。
在建筑物前、桥头等位置的孤植树,具有提示性的标志作用,使游人在心理上产生明确的空间归属意识。
通过在标志一些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构成园林中的特有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内涵成为全园的标志。
4 集中性集中性表现在园林空间中的绿地出入口、道路起终点、区域与道路的交叉节点、区域与区域的交叉节点等。
区域的中心或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观都能够成为景观节点。
这些场所都是能够使人产生感停留。
入口起到输导人流、吸引和引导视线的作用,因此在入口的植物配置上,不宜分散复杂,宜集中简洁,视野通畅;反之,则会使人产生心理焦虑和失望。
5 区域性这里讲的区域性主要指区域性景观设计,区域性的水系,区域性的大的城市空间格局,区域性的生态网络。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区域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并占有较大空间范围的场地,景观需要设计。
既然景观是一种综合体,就要考虑如何设计生态系统的问题、如何设计社区的问题,如何体现文化含义的问题。
因此就出现了一门学科叫作景观设计学。
最早这个学科叫Landscape Architecture,它的前身称Landscape Gardening,即造园。
19世纪末工业化导致了景观设计学和职业设计师的产生,工业化的最大特点是职业的社会化,因此就产生了系统地整合这门学科的必要。
1900年,哈佛大学出现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设计学课程,应该说在此之前已有40-50年的实践经验,创始人为Olmsted,即19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景观设计,但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是1900年哈佛开设景观设计学专业,23年后又分出了城市规划学科。
这门学科是干什麽的呢?它是对土地的分析、规划、改造、管理、保护、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它是对土地的全面设计,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是人如何利用土地的问题,这种景观设计决不是搞搞立面和花坛。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区域设计的统一和谐是区域设计的关键。
如设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活动区域,符合不同人的心理需求。
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所在活动区域的植物就可以选择一些健康有益的,观赏性强的植物,使他们容易接受并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
设计老年人活动场地的植物时就要考虑老年人沉稳、安静的性格,选择有
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植物等。
四、行为心理学在园林铺装与雕塑小品中的应用
1 在园林铺装中的应用铺装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行为意象的框架。
铺装砖块的大小、色彩都和整个空间的尺度与营造的氛围有关,铺装材料的质地、纹理以及平面造型等的综合作用,也同样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驱动人的行为。
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和人的心理需求,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各种铺装形式更好的吸引人进入。
如老年人喜静,性情沉稳,好回忆往事,视觉需求中以视觉经验为主,与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离。
2 在园林小品中的应用园林景观中的功能性景观小品往往对空间有着主导作用。
如指示牌、广告牌等都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当能够美化广场、展示文化、陶冶情操。
园林景观中的小品设施如阅报栏、电话亭等,直接影响着景观的形成和丰富,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上都要与整个景观想协调。
照明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素之一。
在雕塑、绿化、喷泉处突出灯光产生的效果,宜通过反射、散射使色彩多样化,并使之交替,混合产生理想的退晕效果。
光源的选择要注意季节变换,冬天宜采用桔红色的光使广场带有温暖感,夏天宜采用高压水银荧光灯带有清凉感。
五、结语
目前,关于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很少,且不完善、不全面。
在国内诸多文章中,专门对人的行为心理学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只寥寥几篇,而且其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国外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性理论,但目前仍然处于理论层面上的应用,在实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还较少。
对于一个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不但要满足生态需求,更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生存模式,使设计与之相和谐来实现,这是十分困难并有待于大家共同解决的问题。
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写作,对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